1951年第3卷第2、3期

1951年08月31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51年 > 第3卷第2、3期
【打印】 【字体: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

關於一九五零年全國教育工作總結

和一九五一年全國教育工作的方針和任務的報告

(一九五一年五月十八日馬叙倫部長在政務院第八十五次

政務㑹議上的報吿,幷經同次㑹議批准)


  一、一九五零年全國敎育工作的總結

  一九五零年全國的敎育工作,開始在中央統一領導下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我們根據當時有關敎育工作的各種基本情况確定了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穩步前進的工作方針。

  一年來,在上述方針下,全國教育工作有下列主要的收穫:

  (一)明確規定統一的方針政策:本部於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敎育工作會議,確定了全國敎育工作的總方針,强調指出敎育必須爲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必須爲工農開門;明確了改革舊敎育的方針和步驟與發展新敎育的方向。去年六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高等敎育會議,爲高等敎育的改革規定了正確的方向。九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工農敎育會議,確定了現階段工農敎育的方針和實施辦法。這樣就使得全國敎育工作者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明確和統一的方針政策,有了一致的努力方向。一年以來,新區學校着重恢復與安定,幷開始實行整頓和改造;老區學校則着重在鞏固和提高,幷作適當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有小學校三十九萬五千多所,學生二千九百三十三萬餘人。中等學校共五千一百餘所,學生一百五十七萬餘人。在老區,如東北區、華北區及華東區的山東等地均有新的發展。中、小學學生中,工農子女不論城市與農村均有顯著的增加,老區中小學,工農子女已佔學生總數百分之八十以上。全國高等學校現共有公私立二零一校,在校學生十二萬八千餘人,較一九五零年暑假前約增加一萬人。

  (二)在全國範園內實行舊敎育的改革:我們本着有計劃、有步驟和謹愼地進行改革的方針,注意防止急躁、粗暴與拖延不改的兩種偏向。其步驟爲先從改革敎育內容着手,開始進行改革課程、改編敎材、改進敎學方法、改變敎學組織等一系列的工作。首先開展了革命的政治思想敎育,取消了反動的課程;進而力求課程內容適合國家建設需要,幷設法精簡不必要的課程與敎材。在高等敎育方面,公佈了高等學校課程改革的决定,幷擬定了文法學院九個系、理工學院十一個系、農學院四個系及專修科五十與四種的課程草案。爲改革全國師範敎育,首先開始進行北京師範大學的改造,該校在行政領導、院系調整、課程敎材敎學方面,都進行了初步改革,幷獲得了成績。全國中、小學的課程敎材在語文、政治、史地方面有初步改進。

  (三)發展和提高工農敎育:首先是創辦了中國人民大學採用蘇聯經驗和中國實際情况結合的方法,培養工農高等知識份子。該校已招收工農幹部及知識靑年二千九百八十一人入學,分設本科和專修科,並開辦了夜大學。一年來該校在敎學制度、組織及敎學方法上已經取得一定的良好經驗。第一次全國工農敎育會議,確定了舉辦工農速成中學、工農幹部文化補習學校及加强在職工農幹部文化敎育及工農業餘敎育的實施辦法與計劃。現已創辦工農速成中學二十二所,學生達三千七百餘人。在職工農幹部入業餘文化補習學校的,已有十三萬五千餘人。工農業餘敎育有了很大的開展,一九五零年底,全國已有一百萬〇五千職工參加業餘學校學習。一九四九年冬季,農民入冬學的人數達一千三百餘萬人,一九五零年冬估計達二千五百萬人;一九五零年農民堅持常年學習的有三百四十八萬人。

  (四)在全國範圍内實行了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全國敎育機關,配合各方面,普遍地對學生對羣衆進行了政治思想敎育;各大行政區舉辦人民革命大學,進行了團結改造知識分子的工作。這一工作使全國敎師、學生及其他知識分子以及全國人民在政治思想上提高了一步,在肅淸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思想,建立了革命的人生觀,發展爲人民服務的思想方面獲得了巨大的成績。特別是經過抗美援朝的愛國主義敎育之後,掃除了一部份人親美、崇美、恐美的錯誤思,大大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開始實行敎育事業中的公私兼顧政策:對私立學校一般地採取了積極維持、加强領導、逐步改造的方針,使之逐漸適合國家建設的需要,幷實行在城市獎勵私人興學,在農村鼓勵羣衆辦學的政策。因而不僅大批私立學校維持下來,且大大提高了羣衆辦學的積極性。如在東北,據六省一市的統計,共有農民興辦的村學二、八五八所,學生二零五、六九六名。現全國私立高等學校有七十餘所,私立中等學校約一千五百多所,私立小學爲數更多,其中有不少辦理較好的學校,得到了政府的補助,幷有了新的發展。

  (六)爲國防、經濟、政法、文敎建設事業供應了大批人才;一九五零年全國高等學校畢業生一萬七千五百餘人,第一次開始了有計劃的統籌分配,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按預定要來,走上各項建設的崗位。抗美援朝運動發動後,在深入愛國主義敎育的基礎上,動員了大、中學校學生四萬餘人參加了軍事幹部學校。

  以上就是一九五零年全國敎育工作的主要收穫。

  另一方面,一年來全國教育工作有下列主要的缺點偏向:

  (一)改革舊敎育的工作,基本上是進行得正確的,但在不少塲合存在着拖延不改的現象,同時也存在着急躁的偏向。學校中的思想政治敎育工作,一般是進行了,但還有一部分學校至今不重視政治敎育,强調單純技術觀點,政治敎育的質量一般不高,同時則有少數學校曾在思想政治敎育工作上犯急性病,不適當地採用過左的辦法。爭取團結和改造知識分子的工作是有成績的,在極積設法使知識分子與實際結合的工作方面,找出了像組織他們參加土地改革的工作等很有效的辦法,凡實行這種辦法的都得到好的成績。但這樣的工作亦還做得不够;在個別地區,會有大批開除敎員,和把思想上有毛病的敎員當作地主鬥爭的現象。在敎育方法方面,不少敎師繼續實有「塡鴨式」敎學,亦有輕視課堂學習,强調自學輔導,隨便實行「民主評定」學習成績等等。以上偏向雖經中央和地方先後糾正,但各地仍未完全克服,須繼續注意糾正。

  (二)「普及與提高正確結合」,在全國敎育工作會議上雖已强調提出,但一年來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對中等敎育和初等敎育的重視是不够的,特別是初等敎育方面有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問題,如經費問題和敎師待遇等,未能及時作適當的解决和改善。

  (三)在敎育事業中貫澈公私兼顧的方針做得不够。有一個時期,在若干新解放區曾發生私立中、小學校大批停辦,致敎師失業、學生失學人數增加,對社會的安定與國家的建設發生不良影响。後來經毛主席、周總理的指示,在政務院文敎委員會指導下進行了失業知識分子與私立學校的調査,才加以注意並開始予以適當的解决。但各地對私立學校的領導和幫助仍是不够的。

  (四)對學生健康問題重視不够,對於課程過重,社會活動和會議過多,以及學校忽視伙食管理,忽視體育衞生等損害學生健康的現象,未及時規定有效的辦法加以改進。

  (五)對少數民族敎育注意得很不够。一九五零年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敎育情况未作調査硏究。有些地方的幹部對少數民族學校,不研究其風俗習慣與歷史情况,曾機械地搬用漢族地區的工作經驗,輕率地進行改革或合併學校,使工作受到損失。

  這就是一九五零年我們工作中的主要缺點與偏向。這些缺點和偏向,雖已注意糾正與克服,幷有了很大的轉變,但工作已受到損失。產生這些缺點和偏向的主要原因,乃是我們掌握方針政策不够,調査硏究,了解情况不够,工作作風上存在着官僚主義尤其是事務主義的毛病,今後必須大力克服。

  二、一九五一年全國敎育工作的方針和任務

  甲、一九五一年全國教育工作的方針:

  (一)大力開展抗美援朝的愛國主義敎育,澈底肅淸帝國主義,首先是美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文化侵畧影响。

  (二)繼續貫澈敎育爲國家建設服務的方針,與經濟、國防、政法、文化等建設事業密切配合,培養各種建設人才,首先是經濟建設人才;堅持敎育爲工農兵服務,各級學校爲工農開門的方針;切實實行敎育事業中的公私兼顧與城鄕兼顧的原則。

  (三)着重進行各級學校的調整、統一、整頓、鞏固的工作,爲今後的發展準備條件。

  (四)採取切實有效的步驟,貫澈毛主席「健康第一」的方針,增進學生健康,並在現有基礎上適當改善中、小學敎師的待遇。

  乙、一九五一年全國教育工作的任務:

  (一)開展抗美援朝愛國主義敎育:

  (1)各級和各類學校通過各科敎學,並配合各種課外活動,普遍進行抗美援朝愛國主義敎育。同時,通過各級和各類學校的學員對全國廣大羣衆進行宣傳,協同各方完成使每一處每一人都受到這種敎育的任務。

  (2)在上述思想敎育的基礎上,完成在全國範圍內號召一批靑年學生自覺地參加國防建設的任務。

  (3)正確地、愼重地處理接受美國津贴的各級學校及其他教育事業。

  (二)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新學制。組織學制改革硏究委員會,搜集各方面意見,擬定方案,報請政務院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核定公佈施行。

  (三)高等敎育:

  (1)配合國家建設的需要,適當地、有步驟地充實和調整原有高等學校的院系。首先調整工學院各系,或增設新系,此項工作先從華北和華東做起;調整航空系;與政法委員會配合,舉辦政法幹部訓練班,整頓與加强各高等學校的政治、法律等系。以各大學現有的師範學院、敎育學院、敎育系和個別的文理學院爲基礎,加以調整,向着每一大行政區辦一所師範學院,每一省或兩三個省辦一所師範專科學校的方向發展,分別培養初高級中等學校師資。

  (2)大力加强中國人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工作;並及時總結推廣其經騐。

  (3)配合建設需要的輕重緩急,今年暑假有計劃、有重點地招收新生。全國高等學校(包括大學學院、專科學校與專修科)共擬招生三萬五千名。在招生時注意吸收曾長期從事革命工作的知識分子幹都、工農幹部和產業工人入學。

  (4)與各有關部門合作,修訂工學院、農學院、理學院若干系的課程草案,並擬確定若干系的課程標準;修訂政法學系的課程草案;草擬財經學院、師範學院及醫學院各系的課程草案。嚴格督促和檢査各高等學校實施課程改革,糾正拖延不改的偏向。

  (5)從各高等學校選派財經、理工科的敎師各一OO名,分別到中國人民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進修,加强大學的科學硏究工作,招收研究生三OO名,各校並在畢業生中選留助敎三五〇名,加緊培養新師資。

  (6)派遣一定數量的留學生出國留學,爭取在資本主義國家的一部分留學生囘國。

  (四)中等敎育:

  (1)整頓和積極發展中等技術學校,大量培養中級技術幹部:六月召開技術敎育會議,硏究確定各種中等技術學校的方針、任務、學制、敎學計劃、課程敎材及調整發展的具體辦法。協同業務部門整頓和充實現有的五百餘所中等技術學校,幷有計劃地創辦各種中等技術學校或技術訓練班;有重點地在高級小學附設技術訓練班;盡量設法使全國高小畢業生、初中畢業生,除升入一般初中及高中或直接就業者外,能進入各類藝徒學校、技術學校或訓練班,培養他們成爲初級中級技術人員,爲國家建設服務。

  (2)整頓、鞏固全國公私立中學,在老解放區並作適當的、鞏固的發展:三月召開全國中等敎育會議,確定中等敎育方針、任務、普通中學的宗旨、敎育目標、敎學計劃及課程標準,製定中學暫行規程。按照中學暫行規程的規定,首先在各地選擇條件較好的中學二百五十所切實執行,取得經騐,逐步推廣。對私立中學則積極領導,加以改革,獎勵私人辦學,同時給以必要的幫助,解决其困難。

  (3)堅持向工農開門的方針:中等學校招生時應按地區分別現定工農子女的名額比例。工農速成中學在校學生發展到七、八零零名,工農幹部文化補習學校招生一八、零零零工農幹部入學。

  (4)整頓、鞏固幷適當發展師範敎育:召開師範敎育會議,確定各級師範學校的方針和任務,改訂敎學計劃及課程標準,製定師範學校暫行規程。整頓並適當擴充現有師範學校,增辦縣初級師範學校,改進敎學方法。加强對在職敎師學習的領導,舉辦短期師資訓練班,鞏固專業思想,提高敎師水平。

  (五)初等敎育:

  召開全國初等敎育會議,確定初等敎育的方針和任務、敎學計劃,製定小學暫行規程,解决其課程、敎材、敎師進修辦法等問題,採取有效方法和步驟,着手解决初等敎育經費及改善敎師待遇問題。全省各地應通過各級人民代表會議,發動和支持羣衆辦學。全國小學以整頓、鞏固爲主,老區可作適當的和鞏固的發展,新區則着重恢復,爭取在一九五一年全國小學和小學敎師能在基本上安定和鞏固下來。

  (六)社會敎育:

  (1)成立全國職工業餘敎育委員會,推動職工業餘敎育,提高質量,加以鞏固,擴大入學人數到一百五十萬人,特別注意發動工人幹部及積極分子參加學習,正確地結合文化學習與政治、技術的學習,克服不學文化和單學文化的兩種偏向;並出版「學文化」半月刊,作爲職工學習文化的補助讀物。

  (2)繼續開展農民業餘敎育,爭取冬學入學人數達到三千萬人。並在冬學的基礎上發展常年性的農民業餘學校,爭取入學人數發展到五百萬人,特別注意吸收農村幹部及積極分子入學,加緊愛國主義敎育與文化學習。

  (3)指導辦好機關在職幹部業餘文化補習學校,建立正規的學習制度與敎學計劃,爭取二十萬名在職工農幹部入機關業餘學校學習。

  (4)成立中國文字改革硏究委員會,選定常用字、簡體字及確定註音方案,爲開展工農羣衆識字運動作準備。

  (七)注意和發展少數民族敎育:與民族事務委員會密切配合,了解少數民族敎育狀况,指導和協助各民族地區整頓與發展敎育事業,着重實施愛國主義敎育,加强祖國觀念,培養知識分子。舉行少數民族敎育會議,擬定方案,逐步解决經費、敎師和敎科書等問題;協助民族事務委員會辦好中央民族學院及其分院。

  (八)與華僑事務委員會密切配合,成立華僑敎育中央領導機構,有效地改善華僑子女的教育。

  (九)大力編印各級學校的敎科書:根據新定學制,重編小學及中學敎科書,首先着手編輯政治常識、語文、歷史、地理敎科書。其次,參考蘇聯敎科書,改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敎科書,編輯師範學校的敎育學、敎材敎法等敎科書。同時編輯工農速成中學、工農業餘學校的課本。組織敎授專家編譯高等學校敎科書。並開始組織編訂小學敎師的參考用書。

  (十)成立體育委員會,指導各級學校切實實行「健康第一」的方針,減輕學生的課業及課外活動的負担,提倡體育文娛,加强衛生敎育,改善衞生環境及醫藥設備,加强伙食管理工作。提倡與推進國民體育衞生運動,增進國民健康。

  (十一)中央和地方有計劃地組織假期講習會、敎師代表會議、在職學習、函授、並動員敎師參加土改及其他羣衆運動,以提高敎師的思想政治和業務水平。對失業知識分子,應繼續注意,使他們有學習和參加敎育工作的機會。

  爲了完成以上任務,我們要逐步健全各級敎育行政領導,合理地調整和充實省、市、縣、區敎育行政機構,確定其編制,配備各級敎育行政機關的主要幹部。特別要加强調査統計硏究工作和視導工作,充分掌握情况,檢査各項政策、方針、决定執行的情形,及時加以指導。及時地總結和推廣經騐,糾正偏向和缺點,嚴格實行敎育工作的請示報吿制度和獎懲制度。辦好「人民敎育」月刊,並指導各地調整與改進敎育刊物,使其互相配合充分發揮對敎育業務的指導作用。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