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第2卷第5期

1951年04月30日出版

首页 > 政务公开 > 省政府公报 > 1951年 > 第2卷第5期
【打印】 【字体:

關於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吿

鄧子恢


  土改是這次會議的中心議題,是關係中南區一萬萬二千萬農民今後生活與幸福的問題。李雪峯同志關於這一問題的報吿,很正確、很周到,又原則、又具體,我完全同意,可作爲今後中南區土改的指導方針。現在我對於土改工作,著重說明三個問題:

  (一)土改的基本要求與基本政策

  劉少奇副主席講得很淸楚,土改的目的是爲了發展農業生產,爲新中國的工業化開闢道路。怎様才能使農業生產發展呢?這就要先了解中國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目前中國土地的生產方式,基本上不外三種:第一種是貧農的佃耕方式,這是中國最普遍、最大量的生產方式,約佔全耕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佔農業人口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在這種佃耕制度下,農民從事土地生産所得的農產物,要有一半以上以地租形式交給地主。這樣農民的生産情緒與生產能力,當然就很低,地主又只問收租,不問耕種。所以這種方式,是生產力最差的一種方式。第二種是中農的自耕方式,約佔土地百分之三十至四十,人口佔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因爲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自耕自給,收穫物全爲己有,所以肯於精耕細作,也可能精耕細作,這是中國目前較進步的一種方式。第三種是富農的雇工經營方式,只佔土地百分之十不到。此外還有很少數的機器耕種農塲,但不佔重要地位。現在我們要實行土地改革.,發展農業生產,基本方法就是使第一種貧農的佃耕方式從封建租佃制度下解放出來,變爲第二種中農自耕方式,並堅决保護中農,以發揮其生産積極性,其次是保存富農經濟的雇工經營方式,維持其生產,幷以此鼓勵中晨和即將上升爲中農的貧農,努力生產,敢於發家致富。這種土地改革的結果,就把原來的三種土地生産方式,變為兩種生産方式(當然還允許租佃制存在,但已很少很少):一種是自耕自給的中農經濟,合起來佔總耕地百分之九十,從事這種方式的農民,佔農業人口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另一種是富農經濟,佔全耕地的百分之十左右,從事這種方式的農民可能佔農業人口百分之十至二十。這樣就能使農業生產力大大發展起來。因爲中國的農業生產,主要靠人工經營,即人工耕耘、人工灌漑、人工肥料,而不是機器灌漑、化學肥料。這種特點,就使得中國目前的農業生産,適合於分散的私有的小農農業經濟,而不適合於集體的、共有的大農經濟。要發展集體的大農經済,只有在有了大量機器、大量汽油、大量化學肥料的條件下才有可能。在目前人工經營的條件下,只利於分散、利於私有、利於個體經營。所以中農式的土地生產方式,正是中國日前最適合於農業生產力向前發展的而又是能够廣泛採用的一種生產方式。富農經濟,在理論上是比中農自耕方式要進步些,是舊資本主義國家,由地主經濟過渡到資本主義農場經濟的一極必經方式。但在中國,這種發展的可能性就很少。因爲在中國農村人口過剰、勞動力便宜的條件下,人們僱工來經營富農經濟,遠不如出租土地的地主經濟來得上算,中國富農,很大一部份帶有半地主性出租土地,就是這個緣故。中國富農經濟要發展,也只有經過土改消滅了封建制度以後才有可能。但旣然要經過土改,邢我們就不會採取以發展富農經濟爲主的方針,而應採取發展中農經濟爲主的方針。因爲農民作爲一個雇農在人家土地上生產,决不如作爲一個白耕農在自己土地上生產來得積極,來得有勁。

  但是,要使大量佃農獲得土地,變爲自耕,先决條件,就要解决他們的土地問題與生產資料問題。那麼這從那裏來呢?在中國現有情況下,就诋有:(1)、無代價沒收地主的土地與生產資料(包括耕畜、農具、多餘的糧食及其在農村中多餘的房屋);(2)、沒收祠堂、廟宇、寺院、敎堂、學校和團體在農村的出租土地及其他公地學田;(3)、徵收半地主式的富農的大量出租土地,及小土地出租者超過百分之二百的土地;(4)、在特殊地區還要徵收富農小量出租土地的全部或一部。很顯然的,不如此就不能適當解决無地、少地的雇貧農的土地與生産資料的問題,就不能使大量僱貧農上升爲中農,就不可能發展中農經濟,也就不可能發展中國的農業生產。過去孫中山先生在論平均地權演講中说到他的政策,是要使農民得到利益而又使地主不受損失,這是不可能的。要使雇貧農得到土地,就必須剝奪地主所有的土地。否則就無法解决僱貧農的土地問題,顧此就不能顧彼,兩方是不可得兼的。有人說我們是慷他人之慨,這也是不對的。實際上我們幷非慷他人之慨,而是慷農民自己之慨,因爲地主的土地財産,都是直接或間接從農民手裹出掠奪去的。因此,土改的主要內容,實際就是沒收地主的土地財產,徵收富農的出租土地來分給僱貧農與其他需要土地的勞動人民,適當滿足僱貧農的土地要求與解决其生產資料問題。同時對中農的土地財產必須坚决保護,中農應得的利益必須酌量給予,這就是土改的基本要求。土改成績的好壌,就看對這問題解决得好不好來决定。會議上大家對這個問題說得很淸楚,這是很好的,今後在執行中必須加以貫澈。這滚上改才有意義。

  土改的另一方面,還必須注意保存富農經濟,除半地主式的富農的大量出租土地與特殊地區的富農小量出租土地可以徴收外,富農的其他土地與財產要堅決保護。渲是因爲富農經濟是中國目前農村經濟中三種生產方式之一,如果動了富農,不僅影響富農生産的積極性,而且影響中農的生產情緖。必須保存富農經濟,才能更好地團結中農,並使土改後大多數的貧農變成中農之後,也使他們敢於發家致富而努力生産。此外,還必須保護工商業,照顧小土地出租者,對地主財產的沒收,也要有一定限制,並有分別的對待各種不同的地主,這是土改政策的另一方面。這兩方面的政策,都應該正確執行。但認識到適當滿足貧雇農的土地要求是主要方面。只有在照顧了主要方面的條件之下,再去適當照顧其他方面,才是政策的.正確执行。如果丟去了主要方面,而強調照顧其他方面,這就叫做「右」。如果只照顧主要方面而不照顧其他方面,這就叫做「左」。左了、右了,都是不對的,都是妨碍農業生產發展的。也就是與土改的基本目的不符合的。因此,在土改中必須防止發生偏左偏右的現象。

  (二)土改的基本力量與反封建統一戰線

  土地改革,依靠什麼力量來完成?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深切體會劉少奇副主席所指示的「土改是一塲系統的、激烈的階級鬥爭」這句話。大家知道,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度,是中國幾千年遺留下來的一種社會制度。這種制度是地主階級賴以存在的基礎。地主陪級就依靠着這種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去剝削農民,並用種種辦法,在政治上壓迫農民,文化上蒙蔽農民,以達到其經濟上剝削的目的。同様地,農民爲了自己的生存,也不能不採取各種辦法去抵抗地主,以減少地主對他的剝削與壓迫。這就是農民與地主之間階級鬥爭之所以長期存在的客觀原因。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就是農民與地主不斷進行這種階級鬥爭的歷史。正因爲如此,所以作爲地主個人來說,是存在着某些開明人士、愛國民主人士。今天革命已在全國勝利了,地主生活又另有出路,這種開明人士、民主人士就會更多了。這是事實。但應該知道,如果作為地主階級來說,則地主階級必然是要用各種辦法來抵抗土改與破壞土改的。半年來各地地主抵抗退租、退押與最近土改法宣佈後各地地主破壞生產的事實,就充分說明了這個眞理。因此,土地改革的進行就必然是一埸系統的、激烈的階級鬥爭,如果不懂得這一點,這就是政治上極端幼稚或者極端糊塗的表現。

  那麽,我們靠什麼階級來與地主進行階級鬥爭呢?靠什麽人什麼力量來對付地主的抵抗和破壞土改行爲並從而完成土改工作呢?劉说奇副主席的指示,就是「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這就是我們在農村中完成土改的完整的階級路綫,也就是農村反封建統一戰綫的基本內容。這個統一戰綫包括着雇農、貧農、中農,也包括富農、工商業者和小土地出租者,還包括着從地主階級分裂出來的開明人士。因此,這個統一戰綫是極其廣泛的,越廣泛,土改的阻力就越少。但是應該認識這個統一戰綫的基本力量仍是雇貧中農。僱貧中農是反封建統一戰綫的主力軍。這是由於:(一)雇貧中農佔農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二)雇貧中農是地主階級剝削壓迫的對象;(三)僱貧中農掌握了農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土地經營權。所以依靠僱貧、團結中農,就成爲農村反封建統一戰綫,完成土改的基本力量,離開了貧雇中農,那就使農村反封建統一戰綫喪失了中堅而渙散瓦解,就無法打垮封建勢力在農村中的政治優勢,就無法對付地主階級的破壞與抵抗,也就無法進行土改的各種工作,如土地財產的調査、階級的劃分、土地財產之分配、契約之追繳等等。很明顯地,這些工作如果沒有雇貧中農的積極參加,單靠政府,靠少數幹部來辦理,或者靠個別開明士紳的自動申報與捐献,那是不可想像的。這樣就必然要使土改陷於破產,或者形式主義的來一個明改暗不改,這樣的土地改革又有什麼用呢?從此可知土改的基本力量是雇貧中農。依靠雇貧、團結中農,是反封建統一戰綫的基本力量,其他則是中立與爭取的力量。我們在反封建統一戰綫中必須分淸敵、友、我。雇貧中農.是我,富農、工商業者、小土地出租者、開明士紳是友,而頑抗與反動地主則是敵。我是主要依靠,友是爭取與中立的對象,敵是打擊與分化的對象。在這塲激烈的系統的土改鬥爭中,固然要注意建立反封建統一戰綫,爭取與中立一切可能爭取與中立的力量,達到團結多數,少樹敵人,使敵人陷於完全孤立。但决不可忘記盡一切可能來壯大自己。如果在這裏存在着忘「我」精神,忽視了壯大自己,忽視雇貧中農廣大羣衆的發動,那麽,不僅打不倒敵人,而且連朋友也中立不了,爭取不過來,結果是反封建統一戰綫的解體,土改鬥爭的失敗。同様,如果只注意雇貧中農的發動,而忽視統一戰綫工作,忽視中立富農,分化地主,甚至連中農都不去團結,只剰下屈貧農孤軍奮鬥,樹敵太多,結果連雇貧農也會動搖恐慌,悲觀消極,最後在地主威脅下還可能被迫與地主妥協,而招致土改之失敗。

  我們有許多同志営常認爲發動羣衆與統一戰綫有矛盾,就是由於沒有弄淸統一戰綫的我友關係,沒有弄淸統一戰綫中的基本力量與爭取力量,沒有懂得充分發動雇貧中農廣大羣衆起來,打垮封建勢力,正是擴大與鞏固統一戰綫的主要環節。同時,中立富農分化地主,多交朋友,少樹敵人,擴大反對建統一戰綫,又是壯大雇貧中農鬥爭陣容,增强雇貧中農决心與信心的有力條件,這兩者是互相聯系而又互爲因果的。有些同志認爲放手發動鞏衆與正確執行政策有矛盾,這是由於沒有懂得政策是從羣衆中來的。今天人民政府的土改政策與土改法令,固然是從各階層人民的共同利益出發,但主要還是從雇貧中農這三個階層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出發的。因此,也就容易爲他們所接受。只要我們真正放手,放雇貧中農之手,而不是放流氓之手;放大多數羣衆之手,而不是只放少數積極分子之手;放反封建之手,而不是放反資本主義之手,眞正將政策交給他們,使他們了解法令,掌握政策,照顧眼前利益又照顧長遠利益,事事與他們商量,讓他們充分發表意見,把他們的意見集中起來,那麽我們的土改政策與土改法令,就一定可以恰如其分的正確執行。有許多法令上所不能包括的或者不能具體为定的東西,都可以根據他們大多數的意見來加以補充,加以具體化。這様放手發動羣衆與正確執行政策又有什麽矛盾呢?過去各地之所以發生矛盾,正如李雪峯同志所說,是他們放錯了手。他們不是放羣衆的手,而是放自己的手,不是放大多數羣衆的手,而是放少數積極分子的手,這樣脫離了土改主要依靠的雇貧中農與大多數羣衆,當然就要在執行政策中發生偏差,發生不利於雇貧中農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偏差,這又有什麽奇怪呢?

  (三)土改中心與其他工作配合

  土改是我們今後的中心工作。因此,就要其他部門工作園繞着這個中心,從各方面加以配合。首先是剿匪反特,要限期肅淸土麗,淸除特務,來保障土改之順利進行;其次,各地政府與農協要普遍貫徹減租退押,未減退者立即減退,已減退者加以檢査,並在此運動中,總結經驗敎訓,提高農民覺悟,提拔本地幹部,發展與鞏固農協組織。這是做好土改的主要準備步驟。這一工作做不好,將來土改將是形式主義,將是明改暗不改;第三、要開好各級人民代表會議,尤其是區鄕農民代表會議。凡是減租退押已經實現、農民巳經發動的區鄕農民代表會議,即應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由農民羣衆從下而上的用普選方式,選舉自巳所要選的代表,選舉自己所信仰的鄕政府委員與鄕長,廢除從上而下的委派制。這是人民政權的基本制度,也是打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宗派主義,克服幹部脫雕羣衆的基本辦法。民政部門應以此作爲自己的工作中心;第四、要加强公安司法工作,迅速建立法院、人民法庭、人民檢察箸等機構。有系統地來鎭壓特務匪徒及破壊土改的不法地主,配合農民羣衆之發動,澈底打挎地主階級在農村中的政治優勢,保證土改法令之貫澈執行。這是政權中很重要的機關,是對敵人實行專政的重要武器。沒有堅决的鎭壓政策,沒有把地主優勢澈底打垮,要貫澈土改是不可能的。固然各地幹部少,但總要先搭起架子,以後在各部門的系統領導下,它就能慢慢健全起來,建立自己的工作,以配合土改的進行,第五、耍把農林水利工作做好,各地要注意修堤、開河治水、救災,並廣泛興修農田水利,建立農業試驗塲和農具製造廠,繁殖耕畜,改良種籽,製造農具,逐歩配合,適應土改後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第六、要把貿易工作做好,使城鄕互助、貨暢共流、土產外銷,保持工農業產品之一定比價,以免殽賤傷農。這就要:(1)普遍建立貿易公司和銀行,加强收購、定購、貸欵工作;(2)普遍倡辦合作社,從上而下的建立領導機構,從下而上的建立基層合作社;(3)搞好交通運輸,暢通城鄕內外交流;第七、加緊宣傳敎育,首先是要向農民宜傳;其次是向工人、學生、工商業者和同明士紳宣傳;同時也要向一般地主宣傳,要他們從早放下這個包袱,爲圖生路,並說明土改不僅是爲農民的利益,也是爲了改造地主,使他們從不勞而獲的可恥的寄生生活,變成光榮的勞動人民或工商業者,並吿訴他們,只有遂守法令,不破壊,不抵抗,才不會激起農民的憤怒,而免受法律懲辦。宜傳要看對象,土地改革法不必對毎個人全都一遍,只須講解與他有關部份即可。要把宣傳從各方面配合起來,减少抵抗,增加助力,使土改能够順利進行。

  最後,希望各委員、各代表大家共同努力,務求於今冬明春勝利完成中南五千萬人口地區的土地改革工作,完成這一個歷史上偉大的革命事業。

  编者按:本文係一九五O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南軍政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閉幕會上鄧子恢副主席的總結報告中的笫五節

手机阅读

打印

下载、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