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多年前的绥江上,数万斤茶杆竹被“放排”,经四会、三水顺流而下,漂泊约20天抵达广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全球各地,名扬世界。茶杆竹生意是怀集与海丝联系的缩影,出土怀城龙头湾河洲的独木舟、唐朝《元和郡县志》谓怀集骠山同“多铁矿,百姓资焉”的记载、属于怀集县的唐代庸调银饼在古都西安何家村出土、天后宫(妈祖庙)遗址在怀集中心洲的发现……所有这一切,印证着这个地处粤西北山区的小城,是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交接之地,亦是古代南来北往的重要通道。
海丝史话
绥江是古代南北往来“黄金水道”
如果不是经过本世纪初专家们对怀集历史、文物、人文等抽丝剥茧的分析,可能很难有人想到,怀集这座粤西北的山区小城,会与大气磅礴的海上丝绸之路有什么关联。时任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何善心,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黄伟宗率领的专攻语言、地理、历史、考古等领域的专家组,在怀集进行关于“海上陆上丝绸之路对接”的项目考察,最后确定怀集属于“海陆丝绸之路衔接点”。
怀集自古水运发达,当地人称作“一江汇两河聚二十一水”。据文史专家考证得知,绥江上游可直通广西贺江,下游可达四会、广州及西江沿岸各地;中洲河向北可到连山、鹰扬关和湖南永州;凤岗河向北可到连南、连州,向东可往阳山、清远;梁村河向西可去封开和广西梧州。如此四通八达的水运环境中,怀集商贸往来频繁,绥江上曾一片忙碌繁盛。
曾经繁华的码头成为商贸兴盛的最好见证,坳仔码头、绥江与凤岗河交界处的象角古庙码头、龙湾码头、三江口码头、梁村圩码头等,常常堆积着从外面运来的盐、布匹等,本地的竹木、土特产也被送往外地甚至外国。如今,从连麦镇增石村增田古埠的青瓦房商铺中,还能看到当年繁华的景象。
历史遗存
天后宫遗址成最好见证
在黄伟宗看来,怀集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交接点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发现了供奉妈祖的天后宫遗址。妈祖是渔民出海的“保护神”,天后宫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带,出现在属于内陆的怀集则说明当地通海,且与滨海地区商贸往来频繁。据旧《怀集县志》记载,天后宫在怀城河泰来浮桥下中心洲,清同治十二年改建,且怀集县内的相关遗迹不止一处,还有供奉妈祖的潮洋寺、海洋寺。
在怀集县博物馆还存有从民间收集而来的古波斯、英国、日本等国家的钱币,证明明清时期有外国人到过怀集经商;出土的汉代文物“独木舟”,从中可窥见数千年前来怀集水运的繁华。
在上世纪70年代震惊考古界的西安“何家村遗宝”中,出土的还有22枚银饼,其中有4枚属于庸调银饼,是庸调银实物的首次发现。这4枚银饼中其中一件正面錾文“怀集县开十庸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说明当年怀集海上或者陆上直通长安,随绥江而下又通大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对接点之一。
胜景新颜
茶杆竹买卖成就商贾巨富
在怀集县坳仔镇大浪村,一座被称作“九九奇门六德堂”的古民居惹人注目。这座古宅建于1913年,古宅中有99间房、99道门、99扇窗,99道曲巷……融合岭南、闽南民居风格和儒学术数,布局精巧,各间巧妙相连。曾经村中郑氏一族大多居于其中,至今仍有少数几家人在此生活,是一座活着的古民居。
郑氏建起这座“豪宅”的资金来源,是经营怀集特产茶杆竹(当地名为“厘竹”)所得。在祖先留下的传说中,厘竹受到外国人的喜爱完全是一个偶然。19世纪一名坳仔人随手砍了几捆厘竹,放排至广州后恰巧被一名英国商人相中,这种竹子刚直坚硬,不易腐烂和虫蛀,受到全球的喜爱。
19世纪末至上世纪,以厘竹制作的钓鱼竿逐渐有名,远销欧美。至迟于1840年香港商人就在坳仔开办竹庄,收购厘竹后转卖日本商人,日本商人则以“东京竹”为名重新包装销往世界。1925年,对“东京竹”抱有强烈兴趣的美国植物学家莫古里寻根溯源,终于找到了厘竹的家乡,并为厘竹命名为“茶杆竹”,回国后将其纳入《世界竹子研究》一书中。
如今,怀集的茶杆竹出口生意仍然持续,这门古老的生意是怀集人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全球贸易的缩影,也是怀集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系的“活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