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免费开放的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是汕头第一所市级非遗馆,也是当地一张对外展示潮汕传统艺术瑰宝的文化旅游名片。然而,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非遗馆却没有像其他旅游景点一样火爆,两周接待人数仅约1000人。开放至今8个多月,总接待人数也仅约21000人。
在汕头老城区,除了留存大量富有特色的骑楼建筑,还集聚了非遗馆、开埠馆、侨批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是外来游客了解汕头文化的“窗口”。去年初,有人大代表提出将这一区域整体包装策划,打造汕头老城旅游文化圈。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黄晓雯也建议打造老埠文化品牌,全方位整合老城区旅游线路。
一方面,社会各界对老城文化旅游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但另一方面,作为汕头精心打造的非遗馆等文化窗口却在旅游市场中持续遇冷。未来,该如何开发这一片区的旅游资源、激活老城旅游模式,值得探讨。
遇冷春节假期日均接待人数不足百人
据汕头旅游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汕头旅游总收入为260.09亿元,到汕旅游人数达2412.43万人次,分别同比增长36.3%和15.1%.刚刚过去的春节黄金周,汕头的旅游总收入为11.81亿元。
可这组喜人的数据背后,尤其是高速增长的来汕游客,却并没有多少“分流”到精心布置的文化场馆去。记者从汕头市非遗馆获悉,自去年6月免费开放至今,该馆总接待人数21000多人。刚刚过去的大年三十至元宵期间,接待人数约1000人,除去闭馆时间,春节假期日均接待人数不足100人。
平日的情况也不乐观。2月底的一个周末,记者走进了汕头市非遗馆,在这个展示着43个汕头非遗项目的三层馆内,即便加上记者一行人,总参观人数也不足10人。
而参观的对象中,外地游客更是少之又少。据汕头市文化馆副馆长陈少冰介绍,非遗馆日常参观人群分为团体和散客,两者人数比例各占一半。开馆以来,共接待过70多个团体,主要是政府机构人员、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国内旅游团几乎没有。而散客人群中,也以本地游客为主,外地游客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但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非遗馆偶尔会迎来一些国外游客,这些国外友人对潮汕传统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一次,一名外人游客参观后,甚至提出要将非遗馆内所有的剪纸展品买走。而去年12月,以色列理工学院嘉宾团莅汕,非遗馆更是他们在汕头参观的唯一文化场所。
挖潜学生团体导赏老城受市民热捧
座落于老城区外马路的汕头市非遗馆,除了是汕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集中展示的地方,还是百载商埠一处不可多得的公共文化场所。这里距离汕头埠发祥地小公园仅约1公里,周边有开埠馆、侨批馆、桂园、香园等文化历史园馆,整个区域的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那么,如何整合这些资源吸引游客到来?2012年,一个汕头籍在外大学生志愿团体“汕头山水社”曾做过一番尝试,通过策划一系列线下老城文化导赏活动,从文献资料搜集,路线设计到带队讲故事,对外宣传老城区的历史,建筑及文化底蕴。
当时,“汕头山水社”先后设计了三条老城区路线,分别是小公园周边、外马路和中山公园,由于报名人数超出预计范围,最终不得不增加导赏场次。郑鸿斌是“汕头山水社”的成员,曾参与过多场老城区导赏活动。在他看来,发展汕头文化旅游,老城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这里是百载商埠的发源地,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
近年来,郑鸿斌也注意到老城区一些公共文化场所“遇冷”现象。他认为,要开发老城区的旅游资源,需先提高公共文化场所知名度和修缮历史建筑。目前,老城区部分建筑仍未得到妥善修缮和保护,无法真正形成吸引外来游客的旅游线路,因此也会影响到公共文化场所乃至整个区域的游客人数。
建议
打造老埠文化品牌
全方位整合老城区旅游线路
事实上,老城区的保育活化一直是汕头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在今年“两会”上,老城区文化旅游问题也引起了人大代表的关注。汕头市人大代表就建议,打造老埠文化品牌,全方位整合老城区的旅游线路。
汕头市人大代表黄晓雯认为,中国以及国际上的所有城市,最吸引人们眼球的都是那些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老城,以及有文化内涵的历史园馆,例如青岛八大关、苏州老城、韩国韩屋村等。相比其他旅游城市,汕头同样有这方面的优势,即老城区遍布历史名园楼馆旧址,其中开埠馆更是全国绝无仅有。此外还有诸如海关关史馆、侨批馆、红色交通站旧址、八一南昌起义军总指挥部旧址、东江各属行政公署旧址、日军投降处旧址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黄晓雯建议,首先要设计合理路线串联老城区相关历史建筑和老字号商家,在老城区相关历史建筑和老字号商家等旅游节点设置标志牌,诠释更多历史内涵,方便游客了解相关节点。其次,有关部门可举办相关活动推广老城区旅游文化品牌,采用与“创新”“健身”等时兴元素较为契合的活动形式,如马拉松、艺术节等,在短时间内集中推广老城区旅游文化品牌,吸引游客到来。同时,鼓励青年团体,尤其是汕头的大学生,根据老城区美食文化进行艺术创造,将文化价值转为经济价值,提高老城区经济活力,进而提高旅游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