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广东 > 旅游信息 > 旅游大图

岭南粤色丨去阳江海陵岛的“水晶宫”, 探究广东波澜壮阔的历史

时间 : 2018-08-08 14:36:01 来源 : 广东省旅游局
【打印】 【字体:

导语:两千多年的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在这里发生。八百年前,一艘南宋古船沉没于广东阳江海域上,不计其数的珍宝被沉入海洋;如今这艘古船被打捞起,甚至有了专门的博物馆——海陵岛“水晶宫”,上万件文物开始被修复。走近“南海一号”,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将徐徐展开。


八百年前,

海上丝路上的一艘南宋古船,

沉没在广东阳江海域;

八百年后,

这艘被命名为“南海一号”的船,

有了一座专门的博物馆。

八百年前,

那一船不计其数的珍宝,

没有能送到大洋彼岸;

八百年后,

已经出土的1.4万件套文物,

修复工作全由一个人默默进行着。

跟随镜头,

去海陵岛的“水晶宫”,

探究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也许,传承两千多年的漫漫海丝路,

海底还有很多等着苏醒的“南海一号”。


故事的开始


海洋,
神秘而未知。
千百年来,
怀揣梦想的人们,
乘风破浪,
探索遥远的彼岸。



而在苍茫的海面之下,
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无言地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南海一号”发现及打捞过程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的

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在上下川岛海域

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

数日后的一天,却意外发现了

深埋在23米之下的另一条古代沉船。






▲“南海一号”考古现场

经鉴定,这是一艘宋元时期的沉船。

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

国家文物局将之定名为“南海一号”沉船。

 

▲“南海一号”水下考古

此后20年间,

围绕“南海一号”的发掘、打捞和保护,

开创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的时代。





“南海一号”博物馆诞生

 

▲“水晶宮”效果图

2005年,一座专门为“南海一号”建造的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建设。

▲“南海一号”整体出水圆满成功

为了整体打捞的万无一失,

在制定打捞计划的4年后,

也是“南海一号”被发现了整整三十年之后。

“南海一号”整体打捞计划终于得到实施。

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

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

随后进行了持续9个多月的打捞。

2007年12月21日,海不扬波自有澜,

伴随着“南海一号”渐渐浮出水面,

它所载的前世繁华与今生荣耀

将在出水的一刹那正式揭晓。


2007年12月28日下午3点,

“南海一号”正式进入专门为它

量身打造的海丝博物馆水晶宫当中。


从07年至今,

关于“南海一号”的挖掘工作从没有停止。

“南海一号”海底沉船的研究、修复工作

这1.4万件套的文物,

需要一一进行细致的整理,

并对破损之处进行修复。

这对于文物修复工作者来说,

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在文物修复专家,

认真修复每一件文物的同时,

船体维护人员,

也在悉心地维护这艘意义非凡的沉船。


“南海一号”沉船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张玄微悉心守护的“南海一号”,

是一艘来自宋代的福船。



▲ 福船,福建沿海所造木帆船的统称,早在宋代,福船便以“海舟以福建为上而著称于世”


▲“南海一号”的模型

“南海一号”这艘粗船福船首部尖,

尾部宽,两头上翘,首尾高昂。

船体高大,上有宽平的甲板、连续的舱口,

船首两侧有一对船眼。

它操纵性好,特有的双舵设计,

在浅海和深海都能进退自如。

由于福船具有上述特点,适合于海上航行,

可以作为远洋运输船和战船。





出航远海的船是一种封闭的社会,

人们会把那个年代最必需的生活用品带上船,

也就是说,

“南海一号”上未来出水的每一件文物、细节,

都可能高度浓缩了当时的生活方式、贸易方式,



提供陆地考古无从获得的佐证。

“南海一号”的历史意义

▲  广州南沙港

今天,辉煌仍在谱写,

人们依旧沿着古人的足迹,

驶向遥远的彼岸,

向世界表达着中国的积极开放的时代姿态。



“南海一号”依旧静静地停泊在水晶宫中,

向人们诉说着那段过往的传奇。

它印证了中国曾经是海洋大国的辉煌历史,

更将中华文明播撒向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