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广东 > 岭南文化 > 文化在线

大型非遗新媒体展演活动将于7日、8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时间 : 2019-06-06 09:28:53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推开非遗的门,让世界看见中国的自信。”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非遗主会场广州,名为“看见·非遗”的大型非遗新媒体展演活动将于7—8日连续两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世纪大会堂举行。

  本次展演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粤剧、昆曲、古琴艺术、侗族大歌等40项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非遗项目首次同台亮相,通过裸眼3D、动漫主持、全息声场等全新技术,让中国“非遗名片”背后的“民族记忆”和“文化自信”,在方寸舞台间被重新唤起。

  让40项非遗都能被“看见”

  展演策划团队总导演、国家一级导演、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文工团创编室主任闫兵介绍,将“看见”和“非遗”这两个词组合起来,表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是编导组策划编排的最佳艺术依据。

  将40项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项目一次性同台展演,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展演策划团队编剧、广东省舞台美术研究会文学顾问、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常务理事曾鸣认为,团队有使命“一个都不能少”地将它们呈现给观众。为此,主创团队对40个项目进行“复合式呈现”,采用“同台展示”而非“同台展演”。

  比如,在昆曲名段《牡丹亭·游园》的展演中,导演巧妙地将昆曲与中国篆刻相结合:在昆曲传承人展演的过程中,刻有《牡丹亭》的关键词和意象的大型篆刻印章图案,将出现在屏幕上,幻化成中国园林画面背景元素的一部分。

  “我们将适合的项目和实物,放在适合的位置和情景中展示。至于那些不适合舞台展演的非遗项目,我们会将它们的图片、名称、列入名录名册的时间等信息,制作成活泼可视的新媒体素材,方便观众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曾鸣介绍道。

  在《看见·非遗》叙事脉络方面,策划团队以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为“时间主线”,将内容分为“天、地、人、心”四大主题版块叙述。主创团队认为,非遗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天时地利”,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政通人和”。第一单元“天”寓意天生万物,为非遗诞生创造了机遇;而第二单元“地”寓意因地制宜,成就了灿若星河的各种非遗门类。

  “最后两个单元,我们从孕育非遗的自然环境,回归到创造非遗的能人巧匠,表达我们期待非遗繁荣发展的心愿。”曾鸣说。

  动漫IP使非遗传播年轻化

  为充分尊重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自身特点和传承发展规律,展演清一色动用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闫兵介绍,随着非遗传承人的可见度提高,他们在展示展演方面已有丰富经验:“对我们编导来说,如何让这些项目更好看、更有现代的节奏感,显得更为重要。”

  展演犹如一场声光电交织的“非遗盛宴”,编导组加入了虚拟裸眼3D、镭射与光束传递、人与视频互动,动漫主持、全息声场等最新技术手段。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将通过光影秀巧妙结合,重现古人博大精深的智慧;古琴艺术、中国书法、二十四节气将通过时空变幻的手法,编织成一幅优美动人的文明画卷。

IP.jpg

5月30日,先烈东小学学生在广东首个非遗保护IP形象前表演节目。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在衔接方式上,展演放弃了传统的“主持人”,改而采用戏剧性角色串联的方式,让非遗传承人、保护者、践行者、受益者登台对话。其中,非遗主会场IP形象“飞飞”的登场最为特别:它将以“三维虚拟主持人”的身份与现场观众互动,成为国内非遗展演活动的首创。

  据了解,“飞飞”谐音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狮舞(广东醒狮)”为蓝本,由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副书记兼动漫系主任叶正华担任设计主创。它的外形来自传统的“刘备狮”,身穿印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的中国武术传统服饰,寓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与传承。

  “狮子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瑞兽,每逢节庆必有醒狮助兴,醒狮形象不仅是岭南文化的象征,也反映中国人的精神。”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惠君说。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认为,小学生海选的形式改变了传统非遗的刻板印象,也使非遗更容易在年轻人中得到传播。

  以岭南元素营造“网红打卡点”

  今年是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粤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十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会场活动首次落户广州之际,粤剧元素自然不会在展演中缺席。

  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将与粤曲“星腔”传承人梁玉嵘在第四单元联袂登场。而压轴出场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展现广府文化的创新精神。该剧取材自3D武侠网游《剑网3》,是粤剧与网游的首次跨界结合,“粤剧既要扎根传统,也要在当下创新,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剧院。”丁凡分享道。

  除舞台上浓墨重彩展演的非遗瑰宝外,策划团队还在大会堂前厅设置“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等文化展示区,作为“网红打卡点”。四个文化展示区将运用当地文化符号作为布景,如岭南骑楼、客家围龙屋等,呈现缤纷的岭南文化魅力。

  正如《看见·非遗》的立意所示,通过舞台艺术的形式展现非遗魅力、提升非遗“可见度”正在成为广东不少演出团体通过文艺创作,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切入点,也积累下丰富的实践经验。

  今年4月,岭南非遗舞蹈大戏《粤舞中华》在广州大剧院“周一星剧场”上演。作品之一《汪嘟》取材于清远连南瑶族“大长鼓舞”,学生编导黄冬赟4次前往连南采风,得到了传承人“鼓王”唐桥辛二公的悉心指导。“我们要将瑶族人民视若生命的东西保存好。”黄冬赟不无感触地说。

  “那一张纸、一个字,那一首歌、一段舞,那一方印、一出戏,那一把琴、一面鼓,都是五千年来不朽的文明……”量身定做的展演主题曲《天地人心》道出了越来越多艺术创作者的心声。“让更多观众了解非遗,也是艺术家的一种责任。”闫兵期待,展演能为观众打开古老文明的智慧之门,使非遗的不朽魅力世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