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广东 > 岭南文化 > 非遗文化 > 传统音乐

八音锣鼓

来源 : 广东省文化馆
【打印】 【字体:

在高州,八音锣鼓叫“八音班”,在厅堂表演时也有人称“华堂班”,是一种以打击乐演奏为主的民间艺术,明末清初自闽南传入高州地区。由于乐班的组成人员不多,道具简易轻便,流动性强,易于演出而活跃于高州的镇村,是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简易巡游、演出活动,是高州年例等节庆活动中所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高州的八音锣鼓分小班、中班、大班三种组成形式,小班4人,中班5至8人,大班8至16人,表演以演奏为主,演唱为辅,演奏以打击乐为主,奏为辅,演奏的曲目有《贺寿》、《封相》、《玉帝登殿》、《七仙姬下凡》、《送子》、《大开门》、《小开门》等;演唱的曲目有粤曲小调,粤曲选段,釆茶调,高州山歌等。乐曲的唱词根据场所而定,庙宇多用祭文和祝文的唱词,家庭华堂多用祝贺吉祥内容的唱词。还有把八音锣鼓搬上舞台的,舞台上的八音锣鼓融入了许多民乐合奏元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八音锣鼓历史渊源深远,延续了明清以来的传统民间音乐的血脉,至今仍保留了工尺谱的记谱形式,部分乐师使用合、土、乙、上、尺、工、反、六、五、生等汉字记谱,并用正线和反线来定调;同时,八音锣鼓保存了古打击乐的原生态特色,是粤西地区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见证,八音锣鼓艺术经常见诸于民间节庆、庙会、祭祀、年例、婚喜、宗教等喜庆活动,既娱神又娱人,体现出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八音锣鼓班是一支亦农亦艺的传统民间艺术队伍,从艺人员年龄老化,艺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如不加以重视,将面临失传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