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光留言:
乞丐或流浪者更需要帮助。
提这个建议之前,请允许我论证一下善良或帮助他人的重要性。有这样一个报道,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在建筑工地和同伴玩耍,因一时的疏忽被一根钢筋深深的插进了下体,下体被死死卡住,小男孩无法动弹,痛不欲生,周围好心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为他减轻痛苦,最终男孩被消防队员成功解救。我想说的是;这个小男孩假如是在座的每一位,此时此刻的你可以明白那种炼狱般的滋味吧,摆脱痛苦特别那些极端的,是每个人最本能的反应,也许就这一刹那你会发现,人性中善良的缺失是多么的可怕。你没房、没车、没钱、没女朋友都没关系,但不能没有善良,正如法国谚语所说;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将变成坟墓。
话说回来,现在政府对扶贫工作的力度前所未有,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美中不足,寒冷的夜里,看着无家可归的乞丐或流浪者光着脚走在路上,就好像自己走在上面。严格来说;他们在人格或法律上和我们都是平等的,比贫困家庭更需要帮助,一个没有吃饱饭的人和一个快要饿死的人,你觉得应该先帮助哪个?
建议:1、中国乞丐以儿童、残疾人、老人为主,很少青壮年;美国乞丐以青壮年为主,很少老弱病残。这说明,美国乞丐主要是因为懒;中国乞丐主要是因为老弱病残。美国政府不养懒人,但照顾老弱病残;中国政府养懒人,但很多老弱病残却要离乡背井自谋生路。所以建议全省各市、县对当地的乞丐、流浪者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定期的调查(特别需预防诈骗性质的行乞),救助的对象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失去生存能力(残疾或智障)、没有子女的孤苦老人,该流浪者由国家负责供养和照顾。第二种;有劳动能力且确实符合扶贫对象的条件,则按国家扶贫政策执行。
2、百善孝为先,有子女的乞丐或流浪者,其子女拒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给予严惩或重罚,罚到他们不敢越雷池半步。
3、现在的人都丰衣足食,各市(县)政府动员并宣传让社会各界人士或团体自愿捐助各种衣物、食品、药品到救助站,然后再组织人员分发到这些真正需要人的手里,充分体现政府的人性化管理,同时又减轻政府这方面的经费支出。
4、增设临时救助站点,各救助管理机构要确保24小时值班电话畅通,对社会各界提供的线索,要及时到达现场,实施临时的救助。接下来对该流浪者进行详细的调查,看是否符合由国家赡养或扶贫的条件。
流浪人口虽然比贫困人数少,但政府部门还是应该积极帮助这些人。一个国家的执政文明,就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上,而不是表现在富人有多富,也不表现在经济增长的数据,相信政府的善举对整个广东地区的道德文明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于减少老百姓疾病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在当今全国各大医院,普遍都是人满为患,熙熙攘攘,空气混浊的现状。众多癌症、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等需长期用药的慢性病人还是不得不忍着病痛和交叉感染的风险每周跑一趟医院排队折腾。常年以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排队挂号、取药,苦不堪言。政府部门真的应该理解疾病给老百姓带来的诸多痛苦,医院的改革体制和食品污染问题先放到一边,现谈谈如何提高老百姓的保健意识,让他们少去医院。提出以下建议:1、中国人从小没有养成保健身体的习惯,成年后的再教育就非常困难,所以全省各级中小学校要求开设每月至少一次的健康教育课,每个学期进行一次有关这方面的常识考试,不及格者重新补考,考到及格为止。连自己身体都不爱惜的人,很难相信他会懂得爱惜别人。
2、预防远远胜于治疗,生病之前就能阻止才是最好的办法。定期大力宣传保健身体、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最好要有志愿者的加入,发放有关这方面的手册给民众。
各位网友:
近日,有网友留言建议帮助乞丐和流浪者以及提高老百姓的保健意识。根据领导批示,省民政厅、省卫生计生委对此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提出了回复意见(附后)。感谢各位网友对我省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专此回复。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6月28日
综合省民政厅、省卫生计生委回复意见:
关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问题。我省历来高度重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自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381号)颁布实施以来,我省陆续出台了《广东省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规定》(粤府〔2004〕10号)、《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1〕58号)、《转发民政部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民事〔2013〕8号)等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政府主导,民政、公安、卫生、城管等部门各负其责,公益组织、爱心企业、热心人士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体制,完善了街头救助点、社区救助点、村(居)委咨询点、流动救助车、救助指引牌的布局,并在省民政厅网站公布全省救助管理机构24小时救助热线,为流浪乞讨人员求助提供便利。我省每年还开展“寒冬送温暖”“夏日送清凉”等专项救助行动,不断加大街面主动救助力度,扩大巡查频率和覆盖范围,积极劝导、引导街头流浪、乞讨、露宿人员接受救助,对不愿到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员,为其提供必要的御寒衣被、防暑凉水和食品等,做到“发现一个,救助一个”,充分发挥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兜底线、救急难”的积极作用。2016年,全省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1.5万人次,其中救助保护流浪未成年人6099人次、老年人13515人次、智障及精神病人10784人次、肢体残疾人9184人次。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体系,深化“传递温暖,关爱救助”主题宣传,优化街面流浪乞讨人员主动救助服务,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力度,切实维护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源头预防,做好帮扶服务,帮助贫困人员摆脱流浪乞讨困境。
关于提高老百姓的保健意识问题。我省高度重视健康促进和教育工作,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长期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健康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健康知识进万家”系列专题宣传活动、《广东名医大讲堂》宣传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项目等,广泛实施“健康促进示范单位”、“无烟单位”、“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等创建活动,建立覆盖城乡社区的卫生计生宣传栏,开发了广东12320健康热线网站、微信、客户端,通过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新媒体开展健康科普。省卫生计生、教育、共青团等部门每年联合开展校园健康传播活动,在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广泛宣传健康知识。各地成立了健康知识宣传志愿者队伍,开展“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等,充分利用各类节日纪念日开展宣传,送健康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根据监测,我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正稳步提升。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加强全省健康促进和教育体系建设,大力开展以“健康素养66条”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科普活动,健全健康素养监测体系,全面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