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动交流 > 回应关切

“广东造”检测试剂盒在二十六国使用 向多国捐赠超过八万人份

时间 : 2020-03-13 09:34:35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3月12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第41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广东新冠肺炎疫情和防控工作情况,重点介绍了广东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的近期工作进展情况。

  “广东制造”科技产品在战疫中发挥作用,广东高科技企业研制的病毒检测试剂盒已在26个国家使用,并向伊拉克、伊朗、日本、秘鲁等国家捐赠超过8万人份。

  结束疫情 6月可期

  国际疫情引起广泛关注,国内如何防控境外输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认为,现在国内很多省份都是零增长,证明在联防联控的机制下,疫情得到较好控制。但是现在慢慢转化为境外输入,新冠肺炎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要在隔离过程中检测才能发现。

  “要按照赴境外人员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指引来考虑,应该做核酸检测,因为现在核酸检测准确性提高很多。”他判断,疫情在6月可能结束,前提是其他国家都像我国一样,对新冠肺炎疫情给予国家层面的重视。但一些国家并没有重视新冠肺炎的危害性、传染性,若不进行强烈干预,疫情结束时间可能还会延长。

  世卫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全球大流行”,这是首个冠状病毒传播引发的全球大流行。

  钟南山认为,世卫组织把新冠肺炎提升到“大流行”,就是希望各国都采取措施去预防疾病。各国应该听从世卫组织呼吁,都能动员起来。其中意大利和韩国都已开始行动,韩国新增病例近日下降得比较明显。如果大家都能这样做,疫情在6月结束,还有可能实现。

  部分疫苗即将进入动物攻毒保护试验

  “我们坚持疫情防控和科研攻关两手抓、两不误。”省科技厅副厅长龚国平透露,广东组织多家科研机构、企业并行开展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mRNA疫苗等研发,取得阶段性进展,免疫动物产生了抗体,部分疫苗即将进入动物攻毒保护试验和安全性评价。

  广东以临床救治为核心导向,积极推动磷酸氯喹、氢氧混合吸入气等规范性使用,提高救治能力。针对重症、危重症治疗,采取康复者血浆等先进治疗方式,积极推动中药用于临床治疗。

  其中,肺炎1号方除在全省定点医院使用外,还向湖北省10家医院捐赠2.6万包。在检测诊断产品研发方面,目前国家已审批通过的16项检测试剂中,广东占了5项;还有5家单位研发的8个检测试剂产品已纳入应急审批通道;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研制咽拭子采样机器人,提高采样质量。

  龚国平说,我省已研发出多款可重复使用的民用口罩,如有机硅烷口罩、重离子滤膜口罩、聚四氟乙烯滤膜口罩、纳米银抗菌口罩,经相关机构检测,可连续使用7天以上,满足社会需求。

  境外抵粤需如实申报

  自2月16日以来,我省新增报告确诊病例数维持在个位数,123个县区连续14天无新增确诊病例,占比96.09%。云浮一直无确诊病例。珠海、韶关、河源、惠州、汕尾、江门、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梅州等14地市在院确诊病例都已出院。

  “我省防境外输入的风险增大。”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周紫霄在会上介绍,虽然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但我省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目前,我国累计报告境外输入确诊病例85例,自3月6日以来,我省无省外及本地病例,但已累计报告6例境外输入病例。

  按照防控指引要求,赴境外人员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做好个人防护。抵粤或返粤人员,需如实填报健康卡,如有不适症状,应自觉申报,配合做好入境、检疫等工作。

  “如实申报健康状况非常重要,从昨天深圳报告的境外输入病例可以看出,因为患者如实申报了健康状况,一到达口岸就进行了规范处置,患者本人得到及时救治,同时也尽可能减少了密切接触者,最大程度保护了家人、朋友等周边人的安全。”周紫霄说。

  新冠病毒现“真貌”

  近日,深圳科研团队有新突破,首次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描绘了灭活新冠病毒的真实形貌。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磊介绍,冷冻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可以观察被快速冻结到负196度“活”的蛋白、病毒等生物样本的电子显微镜。它可有效避免常温电子显微镜对生物样品的脱水、染色等破坏作用,最大限度地保持生物样品生理状态下的真实形貌。

  他说,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与南方科技大学冷冻电镜中心第一时间成立研究团队,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工作。

  3月1日,该研究团队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分析技术,首次观察到了经灭活后的新冠病毒的生物结构状态,特别是捕捉到了新冠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一个重要中间状态——病毒正处于识别和附着宿主细胞并准备与细胞发生融合时的状态。

  “经国内外文献检索,这是科研工作者首次在冷冻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新冠病毒全病毒入侵细胞的真实状态。”刘磊说,这一研究成果,为新冠病毒的识别、鉴定和临床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超微影像基础,对推进疫苗和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AI诊断有望“云支援”全球

  在疫情防控时期,怎样让一线医务人员尽早、尽快、尽可能准确地诊断新冠肺炎?与核酸检测相比,通过胸部CT和X光片可以较快地对新冠肺炎进行初步诊断,但传统人工阅片也存在速度慢、容易漏诊等局限。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林天歆介绍,团队基于50万份临床影像学大数据,运用深度学习、迁移学习等多种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开发了基于胸部CT和X光的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

  林天歆说,该系统能快速、准确地诊断新冠肺炎,可在20秒内完成1个患者CT图像的检测及诊断,准确率达90%以上,相当于一个省级三甲医院影像学副教授的诊断水平。

  目前,该系统已经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生物信息中心云平台线上部署,并已在广州、武汉、安徽、新疆喀什地区等地测试使用,接下来将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应用。随着全球疫情蔓延,境外机构也可以通过云平台连接到该系统,分享技术和交流经验,为阻止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蔓延作出中国贡献。

  ACE2人源化小鼠为疫苗研发提供支撑

  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建立新冠病毒受体ACE2人源化小鼠动物模型,为药物、抗体和疫苗研发提供了支撑。发布会上,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研究员吴光明分享了这项科研突破背后的故事。

  吴光明说,新冠病毒是通过一种酶,简称ACE2,来感染人类;小鼠也有这种酶,但和人的有较大差异,导致小鼠对新冠病毒不易感。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可以在小鼠表达人的ACE2,能够较快获得易感小鼠。

  具体而言,科研人员通过基因敲入技术,用人类ACE2基因替换掉了小鼠的ACE2基因,使小鼠只表达人的ACE2蛋白,成为新冠病毒易感动物。“ACE2人源化小鼠经过鉴定,确认在肠道、肺、肾等多个组织器官中有准确高效表达,是一个较理想的动物模型。”他说。

  吴光明说,ACE2人源化小鼠是研究新冠病毒感染机制、药物筛选和疫苗开发等领域的理想动物模型,有助于解决当前缺乏有效的、规模化的新冠肺炎动物模型的困境,“我们后续将大量生产,供给抗疫科研工作一线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