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动交流 > 回应关切

我省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医院共104家 可参与疫情救治医务人员1.7万余人

时间 : 2020-02-13 08:55:31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2月12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重点介绍工作、出行、居家生活等方面的防控知识。据悉,广东共有104家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可参与疫情专项救治工作的医务人员有17066人,支援湖北不会影响广东的救治能力。在个人防护方面,无论同小区或楼栋是否有确诊病例,专家建议市民都要坚持戴口罩和勤洗手,“把传播途径切断就能最大程度保护自己”。

  本地医疗资源是否足够?

  参与疫情救治人员多有抗击非典经历

  目前广东组织了大批医疗人员支援湖北,大家在感到振奋的同时,也有人担心,随着复工潮到来,广东本地的医疗资源是否足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陈祝生介绍,目前广东共有104家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包括30家省级定点医院、16家市级定点医院和58家后备医院,布局合理,救治能力很强。

  据统计,这104家医院可参与疫情专项救治工作的医务人员有17066人,其中医生4703人、护士7149人、其他人员5214人,大多数都有过抗击非典等的经历。

  “目前我省累计派出支援湖北的共1500多人,总体来看,这不会影响广东的救治能力。”陈祝生说,当前疫情防控处于关键时期,湖北特别是武汉仍然是重中之重,遏制这一地区疫情蔓延势头,需要全国各地支援,每收治1名患者,就等于减少1个传染源,既能提振信心,又能帮助湖北防控,从而减轻全国其他地方的防控压力。

  根据现在的形势,广东已经出台指引,引导复工复产企业做好防控工作,鼓励企业短期内采取灵活的上班机制,错峰上下班,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继续实行线上智能化办公,尽量避免人群交叉感染,确实需要集中办公的,要引导员工分批返岗,尽量减少开会,同时要求在岗员工佩戴口罩,保持防护距离。

  陈祝生说,结合当前疫情发展趋势来看,我省出台的措施是有效的,下一步广东会密切关注返工潮到来后疫情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完善防控措施,确保我省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最好效果。

  小区或同一栋楼有病例怎么办?

  家中环境保持干净及时通风地漏要隔天消毒、加水

  如果一个小区或某栋楼发现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或隔离人员,小区的居民应该怎么做好个人防护?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所所长刘礼平表示,不论是不是自己的小区或同一栋楼有病例,都要做好个人防护,把传播途径切断就能最大程度保护自己,首推的就是两点:一是戴口罩,二是勤洗手。

  刘礼平说,家中环境要保持干净,及时开窗通风,如厕后可先盖上马盖再冲水,地漏隔两天加一些水,也可放一汤匙的84消毒液,30分钟后加清水冲洗。个人衣物一般情况不需特别消毒,用洗衣液正常清洗即可。

  应对新冠肺炎,普通家庭应该如何选择消毒产品?刘礼平说,日常居家需要加强物体表面消毒,首选含氯消毒剂,比如84消毒液、漂白剂等。而针对不耐腐蚀的物品,例如手机,可以用75%酒精进行擦拭。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家中使用酒精,最好采用擦拭的方式,而非大面积喷洒,以免带来火灾风险。

  企业陆续复工复产,员工如何加强防护?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省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类国家卫生应急队副队长康敏提醒,有条件的企业最好采取错峰上下班,尽量避免人群聚集。员工需在外用餐建议自备餐盒,减少乘坐电梯,办公室也需定期消毒,开窗通风。

  如何缓解焦躁情绪?

  从权威渠道获取信息主动寻求专业帮助

  疫情期间,各种消息不断传来,让一些人感到不同程度的恐慌。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尹平说,长期宅在家里,生活规律被打乱,产生焦躁情绪是常见情况,要从两个方面去应对。

  一是如何去看信息的问题。当下各种信息来源很多,尹平建议,要有选择地控制信息量,从权威渠道、权威人物去获取。人在焦虑恐慌下,会去关注各种信息,了解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人们的本能。但在看的内容上,可以多选择了解一些科学知识,从研究理解层面去获取信息,会让情绪平稳下来。还可以多看一些单位和小区的通知,这些是跟我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

  尹平说,个案容易吸引眼球,很容易把情绪带进去,但跟我们的生活背景是有差异的,建议少看。

  二是如何做的问题。尹平说,生活还在继续,要给自己的生活做一些计划,保证定时吃饭、睡眠,不要把规律打乱,否则会影响人的免疫力。另外,宅在家也是很难得的家人团聚机会,可以好好和家人相处。也可以找一个感兴趣的事情研究一下,人专注在兴趣上,时间过得很快,情绪不急躁、很平静,也会有收获。此外,要注意动静结合,适度运动。

  尹平说,还可以“思考人生”。灾难是存在的,痛苦是客观的。可以想想,一旦疫情结束恢复正常了,怎么更好去过好我们的生活?这也是很好的收获。如果依然情绪不稳定,建议拨打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