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专题 > 广东18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 典型经验

广州市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打造具有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时间 : 2020-07-03 08:58:23 来源 :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广州市政府
【打印】 【字体:

  2019年,广州市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形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先后获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全球定制之都”、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等。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一、工作亮点成效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2万家。在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企业9283家,连续两年居全国城市第一。市科技创新企业数据库在库企业突破25万家。生物医药与健康企业3776家,总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2019年,广州在《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位列全球创新集群百强第21位;入选《自然》杂志全球科研城市50强第25位,在入选的中国城市中排第5位。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广州斩获26个奖项。广州企业在第八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勇夺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2个全国行业总决赛一等奖。

  二、主要做法举措

  (一)加强组织保障,完善产业规划建设体系。

  1.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并在相关产业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牵头的建设领导小组。其中,2018年成立了广州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专项小组,由市领导定期协调解决重点企业困难。

  2.做深做细顶层设计。陆续出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协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行动计划、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推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重大产业政策和规划,从企业发展、园区建设、创新生态、项目投资、用地保障等方面支持产业集群发展。

  (二)优化产业生态,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良好环境。

  1.评选优质企业、孵化机构和高技能人才。印发《广州市重点服务创新标杆百家企业实施办法》,评选出创新标杆企业201家。印发《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管理办法》,目前已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9家。制定《广州市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手册》,明确高技能人才评价方法。

  2.优化产业集群营商环境。印发《广州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全面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实施营商环境3.0改革,推动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等。2019年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家评价调查报告》,广州营商环境综合评分在全国主要城市名列第一。广州开发区获得联合国“2019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大奖”,成为中国唯一获奖地区。

  3.深入推进政策改革和管理体制试点示范。一是出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全国首推“互联网+易通关”、检验检疫“智检口岸”等一批标志性改革。二是出台《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州)先行先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率先在全国探索制订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经费使用“负面清单”,放宽科技经费使用门槛,赋予科技项目负责人更大支配决策权。

  4.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一是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印发《广州市专利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激励发明专利、PCT专利产出。2019年,全市专利授权量10.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1.2万件。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印发《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若干措施》,在全国率先成立知识产权法院,广州开发区成为全国首个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区。三是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成功发行全国首支纯专利权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中新广州知识城模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典型案例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

  (三)提升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1.构建相对完善的协同创新网络。一是构建大湾区协同创新机制。实现科技计划面向港澳开放,市科研资金跨境拨付香港。对接广深战略合作,推动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共建联合研究中心。二是谋划建设产业创新中心。推动相关企业在体外诊断、干细胞、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优势领域谋划组建产业创新中心。成立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开展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推动相关成果转化应用。

  2.建立政产学研融合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一是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组建广州市生物产业联盟,集聚全市生物医药领域“政产学研医用融”160多家单位。成立广州工业机器人制造和应用产业联盟,每年组织超过20场次活动,推动“政产学研金”合作。二是举办大型行业活动。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集聚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生物和投资领域企业代表,推动线上线下400多个项目对接。举办中国机器人产业创新峰会,中国(广州)国际机器人、智能装备及制造技术展览会等大型行业活动。三是建立生物医药“研发机构+医院+企业”对接机制,定期举行“所长、院长、董事长”全产业链对接活动。

  3.打造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综合体。一是建设广州国际生物岛。引进了冷泉港实验室等一批国际化高端研发平台;成立百亿级生物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一批顶尖风投机构落户。二是建设工业设计产业化园区。园区拥有一批孵化器和开放实验室;引进国内外权威专业检测认定机构,测试项目数量、涉及行业范围、认证资格和水平均全国领先。

  4.建设技术服务平台。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提高至44%,全市建立市级企业研发机构的企业超过2400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1家,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机构(GLP)5家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GCP)36家。

  (四)着力壮大人才队伍,筑牢产业发展根基。出台《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奖励创业、创新领军团队和人才。建立人才绿卡制度,给予暂无落户意向的非广州户籍产业领军人才市民待遇,至2019年底累计发放人才绿卡6333张。印发高层次人才认定、服务保障、培养资助方案,在住房保障、医疗服务、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培养资助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政策保障。出台海外人才创业“红棉计划”,每年引进并扶持海外人才来穗创业,至2019年底,广州市集聚了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02名“两院”院士;拥有大专以上人才37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7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