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专题 > 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 县委书记打擂台

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委书记许崇砚:探索“三地活化+”模式 促进富县强镇兴村

时间 : 2023-10-11 09:00:16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走进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石坪村,连片稻田金灿灿的,一幢幢绘有民族特色图案的房屋引人注目,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花草。

  今年以来,连山在石坪村开展“三块地活化”(“三块地”指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下简称“三地活化”)改革探索,推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连山更好推动落实“百千万工程”打造了示范样板。

  “今年广东省委实施‘百千万工程’,为我们的‘三地活化’改革探索项目进一步指明方向、注入强大动力。”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委书记许崇砚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接下来,连山将全面巩固“盘活土地—招商引资—要素流动—项目落地—促进发展”的强县链条,以“三地活化”为抓手,着力破解土地制约瓶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县域生态优势、民族特色等禀赋,全面推动农业、文化、旅游、体育、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稳步促进连山富县强镇兴村。

  把握“时”和“势”

  着力打造“三个新连山”

  南方日报:当前“百千万工程”如火如荼推进,连山如何找准定位?朝什么方向发展?

  许崇砚:连山地处粤北地区,位于粤湘桂三省(区)交界处,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广东省生态发展区,是生态县、农业县、民族自治县,这是连山在全省全市大局中的角色定位。当前全省实施“百千万工程”,连山积极顺应推动落实“百千万工程”的“时”,把准和用好政策、生态、民族特色、三省(区)交界等“势”,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力,打造产业片区。我们将着力打造“三个新连山”。一是打造绿色发展新连山;二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连山;三是打造绿美生态新连山。

  南方日报:发展县域经济,离不开招商引资。连山如何用活用好省对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加快招商引资,推动县域产业入珠融湾?

  许崇砚:首先,非常感谢省委、省政府对民族地区的关心帮助,特别出台了对民族地区企业所得税减免40%的优惠政策,这个政策出台以来,让连山受益良多,仅今年1—9月,全县就引进外来投资企业49家、累计218家,纳税总额达1.80亿元。

  接下来,连山将力争走出一条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一是树立“大招商、招大商”理念。坚持“一把手”抓招商,把“单兵作战”变为“全员出动”,引进更多优质企业在连山投资兴业。

  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着力营造“亲”“清”政商关系,及时为企业解决问题、化解难题,着力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是全力以赴抓项目、促投资。想方设法推动项目加快在连山落地见效,切实把省对民族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转化为连山高质量发展优势,全面推动“百千万工程”和绿美生态建设。

  南方日报:实施“百千万工程”,要求扎实推进城乡面貌改善提升,连山在城乡规划、建设中是如何考虑的?

  许崇砚:在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连山高度重视城乡建设,稳步推进城乡规划“一张图”、城乡建设“一盘棋”,建优建美城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建强县城,进一步提升市政设施、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彰显“壮瑶山城”国家3A级景区的净化、美化、绿化、亮化、便利化、特色化,不断增强县城的集聚能力。

  二是做实乡镇节点,建强吉田、小三江两个中心镇,突出打造永和、福堂两个“三地活化”特色镇,做强太保生态梯田旅游镇,做优上帅、禾洞两个革命老区镇,将各镇打造成乡村治理、农村服务、乡村经济“三个中心”。

  三是大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重点抓好“一产二管三化四园五边六网”工作,抓好产业发展,落实“两违”管治和自建房管控,立足绿化、美化、民族特色化改造和建设美丽乡村,抓好农村的小花园、菜园、果园、小公园建设,持续提升山边、水边、路边、镇村边、景区边绿化美化水平,实现林网、路网、排水网、线网、广电网、宽带网合理规划整治。

  四是着力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持续优化城乡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立足生态优势

  推动“农文旅体康”融合发展

  南方日报:当前,全省正大力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连山的“绿色家底”如何?

  许崇砚:“九山半水半分田”说的就是连山,连山全县山地面积达159.9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7.34%,生态资源底蕴厚实,森林覆盖率达85.8%,多年来稳居广东省第一,是粤北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广东省生态发展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3%以上。

  但长期以来,由于地处偏远、山多地少,连山的经济发展制约重重。如何破题?我们的答案是向生态借力,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做好生态品牌文章,依托优越的生态资源,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重点打造连山大米、连山大肉姜等生态特色农产品,发展生态农业,做好“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品牌,做强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产业,把连山的“绿色家底”转变为县域发展的“生态底气”。

  南方日报:连山提出“农文旅体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是基于怎样的实际提出来的?

  许崇砚:连山地处粤湘桂三省(区)交界,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广东省生态发展区,目前是全省唯一没有工业园区的县份。县域内最大的优势和禀赋是生态环境优越、壮瑶民族文化氛围浓厚。其中,农业、旅游业、非遗文化、体育康养等都有一定发展基础。我们只有立足生态优势谋划发展,才能促进“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推动“农文旅体康融合高质量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比较切合连山发展的思路。

  南方日报:“农文旅体康”融合高质量发展要协调的事情很多。遇到各类要素瓶颈时,连山怎么化解?

  许崇砚:土地、资金、人才,是连山实现“农文旅体康”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关键要素,连山探索出一些经验。

  在解决土地制约方面,连山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合理优化空间布局,积极开展拆旧复垦,腾挪空间,优先保障农村发展用地及县域重要民生项目建设。

  在解决资金制约方面,坚持项目为王,引进实体经济项目,引导企业资金向乡村流动,并引导金融机构通过“整村授信”“乡村振兴贷”“文旅业贷款”等信贷产品大力支持农村产业振兴。

  在解决人才制约方面,一是突出柔性引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二是制订人才引进培育激励措施。三是积极培育本土人才。

  活化利用“三块地”

  走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南方日报:书记多次提到“三地活化”改革,连山具体是如何探索“三地活化”利用?

  许崇砚:连山地处粤西北,山地众多,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经济长期发展滞后,青壮年人员外出打工多,土地易撂荒。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实现连山的乡村振兴,一直是我们长期思索的重大课题。

  因此,连山以石坪村为切入点,开展了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资源活化利用的改革探索。由镇、村、经营机构共同组建平台,以高度组织化对土地进行整合流转、招商经营。同时,对周边田园及环村水系进行整村打造,盘活石坪村众多闲置旧民居,以瑶族婚礼、壮族铜鼓等为主题设置壁画,把石坪村打造成集文化部落、民宿乡宿、特色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如今,石坪村已变成远近闻名的“打卡点”,今年以来吸引县内外游客超4万人。

  南方日报:目前,基于“三地活化”改革,连山探索出了哪些新的发展模式?

  许崇砚:近年来,我们在“三地活化”基础上灵活推动产业融合,探索出“三地活化+”的多种发展模式,走乡村振兴新路径。

  比如以“三地活化+种植业”,盘活农民承包地,引进小微企业进农村兴村富农,譬如众创农贸公司通过村经济合作社,流转承租了1000多亩水田,实现土地连片推动机械化生产,通过“公司+加工厂+合作社+农户+线上线下”的经营模式,解决群众就业并带动农户种植黄豆等作物6000多亩。再比如,以“三地活化+旅游产业”,盘活土地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太保镇黑山村认定964名股民,集体耕地登记1468.39亩,以“农户+经济联合社+公司”的模式,大力发展梯田乡村旅游项目,促进村民年增收近2万元。

  ■一线案例

  村民吃上“生态饭”“旅游饭” 

  成熟的稻谷沿着山坡连绵起伏,从空中俯瞰,宛如一块天然的调色板,美如画卷。“这里的梯田太美了,照的每一张照片都是风景画。”10月3日,在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太保镇黑山村梯田里打卡拍照的珠海游客陈玥珊点赞道。

  看云雾,赏梯田,品清水鸭……金秋十月,被誉为广东最美梯田的黑山梯田,在国庆长假涌入了近2万人,农家乐、民宿天天“爆棚”。依靠生态旅游,黑山村每年收入就达500多万元,还成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壮乡美了,村民富了,这与黑山村积极践行“农文旅体康”融合发展,致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有关。

  黑山村是一个壮、瑶、汉聚居地,村民世代务农为生,收入不高。如何发展产业,让村集体和村民富起来?这成为黑山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雷健考虑最多的事情。

  “黑山村最大的优势是生态,做好生态文章,就能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标。”雷健把目光放在了村民世代耕作的水田上。

  黑山村森林覆盖率达93%,位处连山最高峰、海拔1659米的大雾山南麓,有1500亩梯田环绕在大雾山周围,因为高山、深谷的大落差地形,形成了千亩梯田景观。之前由于缺乏宣传,一直不为人知晓。

  为此,雷健跑摄影家协会,邀请摄影师前来拍摄宣传;找策划公司举办“稻香节”,凝聚了人气,黑山梯田由此崭露头角。“有了景点后,如何把游客留下来?我们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雷健说。村民没经验?他带着村民去广州、浙江参观学习当地农家乐和民宿建设经验;村民缺资金?村委从集体收入中给予开办农家乐的村民每张餐台、床铺各500元的补贴。

  在生态旅游带动下,农家乐和民宿在黑山村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这个不足千人的小山村,有农家乐38家,可提供270多个床位,能同时接待1200多人用餐。

  如今,黑山村每年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旅游收入达500多万元,带动消费3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从7500元增至40多万元。众多村民因此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增收致富,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成功将乡村颜值转换为经济价值。

  目前,黑山村建好了游客中心,兴建了新的停车场,正在拓宽观景平台,全力向国家3A级景区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