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广东全省正热火朝天推进高质量发展,‘百千万工程’、产业有序转移等一系列政策带来了重大机遇,普宁蓄势待发。”日前,揭阳市普宁市委书记黄锐亮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接下来普宁将乘着高质量发展东风,大抓县域经济,深挖发展潜力,确保今年GDP增长6%以上,力争突破700亿元大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今年,普宁提出要创建全国百强县。在黄锐亮看来,这是一个“跳一跳、摸得着”的目标。全省的产业有序转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普宁将健全招商体制和机制,谋划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探索实施“拿地即开工”“飞地”经济模式,在产业协作、产业共建上贡献更多“普宁力量”。
推动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打造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南方日报:前段时间,您参加了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请谈谈接下来普宁的发展思路。
黄锐亮: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后,普宁闻令而动,擂鼓出战,开展亮诺践诺行动,进一步明确思路、细化任务,做到心中有数、手里有招。一方面完善推进机制,成立招商引资、政策研究、土地等工作专班,确保重点工作有人抓、抓得准、抓得好。另一方面,我们迅速开展行动,研究制定“创百强、上千亿”行动方案,谋划推进一批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项目,加快推进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资一批招商项目,全面开展绿美普宁建设,着力推动各项任务快落实、高质量、见成效。
南方日报:普宁提出了“2023年重回全国百强县”“2025年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的目标,普宁的优势和机会在哪里?
黄锐亮:一是基础好。普宁产业根基扎实,基础设施完善,发展环境不断向好。去年,普宁地区生产总值629.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8亿元,已经达到全国百强县的准入门槛。
二是政策好。当前,“百千万工程”建设、产业有序转移等一系列政策给普宁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已经蓄势待发。
三是势头好。我们将大抓县域经济,深挖发展潜力,确保今年GDP增长6%以上,力争突破700亿元大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
我们将大抓产业发展,打造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我们将大抓项目建设,梳理谋划161个重点项目、1072个“百千万工程”相关项目,把短板转化为“潜力板”。
探索实施“拿地即开工”“飞地”经济模式
南方日报:全省的产业有序转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普宁如何抓住机遇?
黄锐亮:我们将健全招商体制和机制,明确招商方向和方式,强化招商服务和保障,重点抓好几方面:
以链招商,围绕普宁的产业链条,该补强的就补强,该延链的就延链;以地招商,目前已摸清3万多亩规划工业用地底数,为产业转移提供保障;以商招商,我们将依托乡贤资源,发动乡贤回归;以政策招商,梳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谋划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探索实施“拿地即开工”“飞地”经济模式,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对企业有事服务、无事不扰;以保障招商,对重点招商项目实施“绿卡”制度,对已落地项目实行“一周一进度”跟踪服务,确保洽谈项目成熟一个、签约一个、落地一个。
南方日报:全国每十件内衣,就有一件来自普宁。推动服装纺织产业这一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普宁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黄锐亮:普宁纺织服装产业链条完整,但大而不强,接下来重点要推动全产业链的提升。一是解决平台问题,依托东部创新城,加快推动“潮汕内衣产业城”引擎项目落地实施,完善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建设,同时有效承接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进一步集聚。二是解决升级问题,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和研发机构,实施名师、名牌、名企、名园“四名工程”,提升整个产业链水平。三是解决市场问题,举办展销会、电商节会等活动,支持企业发展自播电商、跨境电商等新模式,全方位多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
在产业协作、产业共建上贡献更多“普宁力量”
南方日报:普宁是全国人口第一大县。您经常提到,普宁要提升“三个承载力”,具体要怎么做?
黄锐亮:在这方面,关键是要通过提高人口承载力、产业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全面提升综合承载力。一是抓人口容纳,通过产城融合、城市更新、扩容提质三条路径,使得城区能够容纳更多的人口。二是抓产城融合,依托三大支柱产业,以东部创新城为平台,联动产业转移工业园区、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优化新城与产业平台联动。三是抓项目带动,通过推动1072个“百千万工程”项目落地建设,建强4个中心镇,大力建设一批专业镇特色镇,推动县镇村一体联动。四是抓公共服务提档,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推动县城通乡镇、通工业园、通高速公路出入口三大改造提升工程;发挥“普宁英歌”等非遗影响力,打造好普宁“软实力”。
南方日报:作为县级市,普宁在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
黄锐亮:普宁是粤东地区的客运货运中转站。随着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的大浪潮到来,普宁可以利用自身区位优势良好、产业基础扎实、商贸流通活跃等比较优势,在产业协作、产业共建上贡献更多“普宁力量”。
一方面,联动周边地区要素互融互通。普宁有4个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和十大专业市场,能够有效带动周边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交融发展。另一方面,联动周边地区产业互补互促。普宁在纺织服装、医药、现代农业与食品、电商物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能与大南海石化工业进行产业协同配套,也能与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联动发展纺织服装,形成区域产业集群。
借此机会,我们也欢迎各地企业到普宁投资,欢迎海内外的客人到普宁走一走,看普宁英歌、吃普宁美食、赏普宁梅花!
■一线案例
首席联络员助“抢订单” 企业逆势增长超五成
驾车驶入普宁产业转移工业园,放眼望去,公路平坦宽阔,山林湖泊相间,一座座现代化厂房依序林立。在普宁市绿洲胶囊有限公司英歌山分公司,新建设的何济公制药车间已正式投产,光华车间室正在安装设备,预计于今年3月份投入试产。
“企业原来是想方设法走出去,现在是千方百计引进来。”普宁市绿洲胶囊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春生介绍,公司与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引进广药集团广州白云山何济公制药厂、白云山光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制药项目落户普宁市产业转移园,项目总占地面积75064平方米,预计总投资3.8亿元。
“不到一年就试产,速度超出想象!”黄春生感叹,“这得益于普宁为我们营造的良好营商环境。从项目筹备阶段开始,发改部门第一时间指导我们网上办理立项,自然资源、住建部门迅速帮助办理相关手续,工信部门主动引导进行技术改造,引进智能化设备,成品率增加了3%以上。”
近年来,普宁把招商引资当作头等大事,全力以赴大招项目、招大项目。在此过程中,探索实施“拿地即开工”模式,完善“征地协调员”“企业首席联络员”等制度,研究出台各项惠企便企政策,大力推进机制创新。
“企业初次接触到‘企业联络员’时还有疑虑,以为政府只是来布置工作;我们扎实做好各种惠企服务,企业也体会了政府服务企业的用心,现在都把企业联络员当做‘娘家人’。”普宁产业转移园区管委会主任陈海雄表示,他负责挂钩联络园区两家企业,每个月都至少走访企业一次。去年,其中一家内衣海绵制造企业遭遇订单减少的困难,陈海雄主动帮助企业联系下游厂商,对接大量订单,最终帮助企业产值实现52%的逆势增长。
目前,普宁产业转移工业园已入驻企业34家,其中有6家规上工业企业。面对全省的产业有序转移浪潮,普宁已经做好准备。眼下,普宁正抓紧出台关于承接广州中大纺织商圈企业转移入驻专项优惠措施,主动承接广州中大纺织商圈等纺织服装企业入驻,做大做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据统计,普宁全市已初步梳理可招商用地3030亩,确保引进项目能够马上落地,全力承接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