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产业是梅江区特色农业产业。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在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五里亭,一条曾见证明清盐商繁华的古驿道,如今正与建设中的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比邻而立。
这座投资4亿元的综合体工地上,塔吊林立,主体建筑轮廓初显。梅江区城北镇相关负责人指着规划图介绍:“这里将汇聚新能源汽车展示、5G智能网联测试、商超休闲等功能,不仅是销售中心,更是科技生活新地标。”
这个正在建设中的梅江区重点项目,是该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施三年来产业动能澎湃的生动缩影。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梅江区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开展烟草、电力、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现代农业和食品加工“五大百亿产业”三年培育行动,推动县域经济做大做强。
三年间,梅江区交出了亮眼答卷: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324.91亿元,总量稳居全市第一,在2024年度县(市、区)综合考核和“百千万工程”单项考核中均获全市榜首。一幅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立体图景正加速成形。
重实体 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五大百亿产业”
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工人们在生产线上有序地忙碌,多台高端自动化生箔一体机同步运行,“吐”出一张张金灿灿薄如蝉翼的铜箔。
“目前订单稳定,今年一季度工业产值超8亿元,预计全年可以实现年产值约35亿元,提供1200多个就业岗位。”盈华科技常务副总经理魏福莹介绍,盈华科技在梅江区实现“拿地即动工、一年即投产”,自2021年动工建设,到2024年实现产值25亿元,不到4年实现了多次跨越。
今年5月,盈华科技荣获“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受到全国表彰。“我们看中的不仅是政策红利,更是梅江对产业链的深耕决心。”魏福莹表示,未来公司将聚焦高端RTF铜箔、HVLP铜箔以及半导体封装载体铜箔等前沿领域,攻克超薄化、高抗拉等关键技术,构建覆盖5G通信、高性能计算等场景的自主化产品矩阵,打破进口依赖,不断探索更加绿色、低碳、高效的发展模式与技术路径。
盈华科技并非孤例。梅江区聚焦烟草、电力、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现代农业和食品加工“五大百亿产业”,不断加压奋进,通过延链、强链、补链,推动产业由“小而零散”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金航项目“签约当月即动工”;梅江客服中心、数字BPO产业园挂牌运营,2023—2024年新增数字经济产业相关企业2000余家;鸿熙智慧渔业产业园建成投产;梅江客家预制菜产业园成功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立梅江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中心……三年里,梅江区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稳步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与此同时,梅江区以梅州经开区管理权限下放为契机,实施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建成40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被纳入省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获评“中国电子电路示范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对外,广东省城产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心区空间及产业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落地建设。创新思路与荔湾区共建“N+1”全域分散式“反向飞地”和企业服务中心,梅江(荔湾)智创共享中心挂牌成立……梅江区通过筑牢平台,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发展新质生产力,梅江选择既筑高原又建高峰。”梅江区科工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一季度,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经开区增速更高达36.3%,实体经济“压舱石”作用愈发坚实。
强农旅 做强农业产业 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今年端午小长假期间,梅江区长沙镇通过推出系列农文旅特色活动,成功打造了一场集自然探索、亲子互动、田园体验于一体的“端午遇六一”盛会。活动让小镇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游览高峰:累计吸引游客近3000人次,市民朋友们在青山绿水间暂别城市喧嚣,感受田园野趣。
漫步在长沙镇大密村,白墙黛瓦的客家民居掩映在绿荫间,连片的稻田随风摇曳,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游客在新种植的橄榄树下搭起帐篷,享受露营的乐趣;在大密河滩边戏水,感受夏日的清凉;在田园中体验采摘、野餐等乡村生活,感受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融。
近年来,大密村以露营经济为切入点,整合村内林地、河滩、田园等资源,优化露营场地设施,打造集露营、休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推出的“汉服展”“乡村生活节”等文化节活动成为游客的热门选择。
“露营经济为我们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密村党总支书记钟波表示:“我们接下来将引入第三方公司,继续以露营经济为切入点,结合本地资源禀赋,打造更多特色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
作为“世界客都”梅州的中心城区,梅江区用好资源禀赋,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让更多游客领略到梅江大地的自然人文之美。
农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扮靓了群众的生活环境,也让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丰盈。梅江区强化茶叶、蔬菜、丝苗米、水产、客家预制菜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作用,谋划打造生态产品认证和运营中心,实现农产品生态化、品牌化、高端化,稻丰丝苗米、源自然茶叶、年丰茶叶等入选广东“粤字号”农业品牌示范基地。
走进海拔800多米的清凉山小密茶园,茶海一片翠绿。依托生态优势,小密茶业公司的茶叶种植基地每年产量约有10万斤,其中春茶3万斤左右。除了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柚花茶等往年的主打产品,小密茶场今年的生产线上多了一样创新产品——陈皮白茶。
“国家富硒茶标准是在每公斤0.25—4.0毫克之间,我们的茶叶富硒平均值可以达到每公斤2.0毫克。这让我们的茶叶口感会更好,更加回甘,香气更高,更符合健康养生需求。”梅江区小密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玉婷介绍,陈皮白茶是今年准备新推出来的产品,“我们之前小批量做了一些,市场反响还可以。老白茶是可以入药的,加上陈皮就比较养生。”
通过强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目前,梅江区成立34家强镇富村公司、强村富民公司,择优选聘63名“产业村长”,选择西阳镇筀竹村、阁公岭村2个乡村产业社区作为建设试点。全区81个行政村2023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平均达40万元,比增21.2%;2024年达46.29万元、比增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