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专题 > 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 工作部署 >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东莞市洪梅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扩面提质 破旧立新 城乡融合“改”出精彩画卷

时间 : 2025-04-03 09:48:18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洪梅镇.jpg

位于水乡新城的氹涌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加速拆旧及建设安置房。图片来源:洪梅宣

  洪梅大桥、东莞水乡未来学校、氹涌村城中村改造等项目的拆旧工地一派繁忙,换上“新装”的水乡河西数字产业区舒展蓬勃之姿,连片千亩稻田铺开生态绿美画卷……在东莞洪梅镇,城市更新与城乡融合同频共振,奏响春日奋进曲。

  这是洪梅镇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洪梅镇加强对闲置、利用低效、生态退化及环境破坏的区域实施国土空间综合治理,通过对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空间的布局优化,着力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高品质国土空间格局,深度融入产业新区水乡新城发展征程。

  2025年洪梅镇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洪梅完成农用地整治117亩,成为全市首批完成耕地恢复任务的镇街;“一地一策”推进低效闲置用地专项整治,盘活低效用地217亩;还有氹涌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成为全国首批、东莞首个落地的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项目之一,水乡河西数字产业区政府主导“工改工”首开区开放招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持续推进实现扩面提质,城乡融合“改”出新画卷。

  土地空间加速“腾笼换鸟”

  拆旧,是城市更新建设的“先行军”。

  在洪梅大道旁,东莞水乡未来学校项目的拆旧工程进度超95%。现场机械轰鸣,大型钩机挥动“巨臂”,清运车来回穿梭,还有雾炮车进行湿法降尘。

  “目前剩余工程主要为建筑垃圾清运,我们将确保3月底前完成场地交付,为后续建设争取时间。”项目代建方现场负责人敖普江介绍,施工团队自2月9日启动拆旧以来,采取分区块穿插作业模式,仅用近一个月时间便即将完成占地面积161.3亩建筑物的拆除任务。

  大约2公里外,氹涌村城中村改造项目也迎来关键性突破。3月中旬,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两宗国有土地厂房启动拆除,为给全新规划腾挪空间提供了必要前提。

  事实上,这两宗厂房地块是拆除攻坚的“硬骨头”重点工程。在此之前,氹涌村城中村改造指挥部与地块权益人就拆迁补偿问题进行反复沟通、多轮协商。最终在统一补偿标准下,制定了专项方案,于今年1月初顺利完成签约。指挥部人员还利用春节假期,加速推进厂房移交与补偿款拨付工作。

  氹涌村城中村改造项目是全国首批、东莞首个落地的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项目之一,目前,该项目的民房签约率已接近99%,拆除率超过97%。

  日渐清拆的景象不断呈现,安置房建设也加快步伐,给居民吃下了“定心丸”。当前,一期安置房已交付使用;二期安置房已全面封顶,预计年底交付;三期安置房将在今年开工建设。

  紧邻“河西地标”,洪梅大桥整体拆除重建工程项目也备受期待。截至3月25日,该项目签约率100%、房屋拆除率95%,总工程量完成48.6%。河西城中村改造项目配套拆迁安置房(洪梅大桥安置房)计划今年动工建设。

  据悉,新洪梅大桥采用双向六车道设计,桥梁主跨扩宽至90米,通航净空提升至7.1米,建成通车后将有效缓解过江交通压力。

  洪梅大桥安置房则选址在梅沙村,梅海路以南,望沙路以东。项目占地21亩,建设内容包括安置房、公建配套、配套商业、地下停车库、设备用房以及绿化、道路广场等室外配套工程等,项目总建筑面积约6.4万平方米,拟建设2层地下室,共348个停车位,打造“15分钟生活圈”样板。

  城市配套保障高效畅通

  高空俯瞰下,望沙路两侧高楼四起。百度智能云(东莞)AI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佰特照明数字智造总部项目以及光博士智能激光装备数字制造总部项目等接连落地,呈现出一派蓬勃向上的景象。

  水乡河西数字产业区项目是政府主导下全市最大的连片“工改工”示范项目、东莞城市更新“头雁计划”首批单元。

  优秀项目纷纷“落子”的同时,产业区的配套建设亦马不停蹄。

  其中,联安路、联盈路、联升路作为水乡河西数字产业区市政配套路网项目(一期工程),总长1351米,已在近期完工通车。

  “综合考虑交通功能、横断面与纵断面设计、交叉口处理以及交通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接下来,联盈路、联升路等支路将接驳中洪路,实现河西交通的顺畅、安全和城市的美观。”洪梅镇规划所相关负责人说道。

  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上,洪梅镇通过实施《东莞市洪梅镇河西片区交通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梳理规划范围现状道路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整合与优化,让水乡河西数字产业区道路网实现“外畅内达,客货分离”。

  水乡河西数字产业区在片区统筹规划中,共有17条道路,与河西片区内道路形成“四横三纵”骨干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区域道路交通网络、提高道路服务水平,可更好地满足企业生产运输要求。

  如果说地面路网是城市展露于外的坚实骨架,那地下管网则是城市隐匿于内的细密经络。二者一明一暗,相辅相成,共同保障城市的高效畅通。洪梅镇在水乡河西数字产业区规划初期,便双管齐下推进地面路网与地下管网规划。

  伴随着《东莞市洪梅镇河西片区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实施,在供水供电方面,根据片区未来的发展规模和需求,合理布局供水供电设施;在给排水方面,全面升级改造了片区的供排水管网,确保供水稳定、排水畅通,有效提升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的能力,减少内涝风险;在电力通信方面,加大电网升级和通信基站建设力度,让水乡河西数字产业区迈入高速通信时代,无论是智能制造企业的数据传输,还是居民的在线娱乐、远程办公,都能享受到高速稳定的网络服务。

  生态田园催生“美丽经济”

  自进入春耕时期,位于洪屋涡村的金色水乡稻田公园呈现勃勃生机。稻田、绿树、河塘及乡间小路等分布其间,与周边的现代化建筑、交通网络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城乡融合画卷。

  曾经,这里耕地破碎、农田荒废、杂草连片、窝棚遍地。近年来,洪梅镇通过“三生融合”即生态筑基、生产赋能、生活提质相融合的创新实践,演绎出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双赢的新精彩。

  “经过清退草皮种植户、拆除杂乱的田间窝棚,为后续耕地恢复腾出空间,接着开展土地改良、复耕,让土地重焕生机。同时,高标准开展垦造水田工作,打造周边基础设施,一系列工作都是有规划、有步骤地开展。”东莞市自然资源局洪梅分局局长黎俊宁介绍,截至去年底,项目一期已实现集中连片整治,二三四期正有序推进中。

  系列举措不仅守住了耕地红线,更让农田从单一生产空间升级为兼具生态调节、景观美育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洪梅还采取镇、村联动的方式统租农户土地,交由镇属公司统一规划种植,镇属公司通过引进种植大户、村民组建种植合作社等方式进行水稻种植,实现耕地连片聚集保护。

  洪梅镇农林水务局局长刘书格介绍,一方面,洪梅大力推广水稻无人机低空遥感精准变量施肥等高新技术,同时配备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自动化收割机等现代化设施,实现粮食种植面积与产量逐年稳步攀升,成功筑起首个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引领农民走上精准化管理道路;另一方面,农技“轻骑兵”时刻活跃在田间地头,及时为农业生产排忧解难。

  过去一年来,金色水乡稻田公园绿美广东示范点建设加快推进,累计完成农田统筹近2000亩,投入超3600万元落实植树添绿、景观打造、业态布局、配套建设等,目前已面向公众开放区域超900亩;2024年12月,金色水乡稻田项目示范地块以实测亩产581.73公斤的成绩,荣获全市晚造高产竞赛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全市首宗垦造水田项目——洪梅镇垦造水田项目也已于2024年完成验收,并成功向省自然资源厅和自然资源部申报入库,形成了340亩水田指标。

  “美丽田园”催生“美丽经济”。近年来,依托金色水乡稻田公园,洪梅镇举办稻田丰收节、农耕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将稻田研学、亲子农事、项目展示、村民市集、乐购洪梅、电商直播等多种形式融汇一起,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

  由此可见,金色水乡稻田项目不仅是生态和生产空间,更成为重塑城乡生活方式的重要节点。洪梅镇通过“空间营建+文化激活”双轮驱动策划,深度挖掘本土潜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传统水乡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