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务专题 > 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 工作部署 >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梅州市梅江区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 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

时间 : 2025-01-15 09:10:08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筀竹村.jpg

筀竹村以全域土地整治为突破口,为文旅产业腾空间。图片来源:南方日报

  近年来,梅州市梅江区扛牢首位担当,传承敢为人先的改革基因,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以解决制约梅江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等为突破口,靶向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主动探索和创造更多梅江经验,坚定走好以深化改革促发展的图强之路。

  梅江数字BPO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式揭牌,聘请“产业村长”60人、成立强镇强村公司36家,整理新增耕地659.49亩、集约整合耕地7627亩……当前,梅江区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多点开花,有效激发发展活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力提速。

  改出新空间

  加快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节日期间,我们民宿每天都爆满,可见筀竹村发展潜力巨大,但想继续发展却没有土地和房子可利用了。”瑞丰祥文旅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民宿主理人蔡伟昌的话,道出了西阳镇筀竹村文旅发展的瓶颈:虽有好山好水,但发展空间受限。

  放眼整个梅江区,筀竹村遇到的难题并不是孤例。梅江区位于梅州中心城区,一方面受益于高速的城市化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等欣欣向荣。另一方面,乡村土地资源空间布局无序化、耕地碎片化、土地利用低效化,土地成为制约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如何破解?近年来,梅江区用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办法,深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潜力,推动耕地连片、空间集聚、要素汇聚、高效利用,为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提供有力支撑。

  在筀竹村,当地聚焦痛点堵点,以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域土地整治为突破口,为文旅产业腾空间。目前,筀竹村已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腾出1000平方米土地,同时集约耕地120多亩。目前,已与1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愿、规划打造康养休闲综合体。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筀竹村实际情况,编制因地制宜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具体实施方案和规划。通过围绕筀竹、联动新田等村,打造‘清凉幽谷’品牌。通过建设用地腾挪,解决筀竹村引进文旅企业的用地需求,进一步推动筀竹村文旅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西阳镇人大主席戴牧东表示。

  为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当前梅江区建立了“区级统筹、镇街推进、村社落实”三级联动机制,以镇(街)为基本实施单元,重点推动腾挪农村建设用地资源和农用地规模化流转经营,综合开展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整理、生态空间修复等工作,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作为梅江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点镇,当前西阳镇积极谋划建设用地腾挪项目及农用地项目,目前已完成新增耕地143亩,耕地集中流转2287亩。

  而在梅江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主战场”,城北镇积极探索建设用地腾挪路径,全力打通项目实施的“最后一公里”。

  走进城北镇扎上村,原先零散的半撂荒地,经过农用地整理已成连片70亩的大块田,冬种油菜苗,开春之时将种上水稻。“我们村以发展农文旅产业为主,有樱花谷、兰花绿道基地和梅江区花卉市场。但企业想要扩大规模,我们建设用地有限,农用地又很零散。”扎上村党总支书记刘文经介绍,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仅可破解产业发展瓶颈,还可增加村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

  “在建设用地指标腾挪方面,我们结合辖区内产业用地需求,谋划了28亩的扎上村樱花谷文旅用地、30亩的玉西村仓储用地项目。”城北镇副镇长甘俊辉介绍,城北镇正以扎上村、玉西村先行试点,通过拆除老旧房屋建筑,腾挪建设用地。

  目前,“梅江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北镇扎上村一期项目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拆旧复垦项目”率先通过市级验收及省相关部门备案;扎上村、扎下村集约土地70亩,变小块田为大块田;杨文村、银营村开展农用地整理,集中耕地、新增耕地上百亩。

  “目前,我们正梳理全镇的土地情况,形成底册。接下来,按照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的原则,边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边招引优质企业,促进土地高效利用,为产业发展赋能。”甘俊辉表示。

  据统计,目前梅江区共整理新增耕地659.49亩,集约整合耕地7627亩,正在实施两个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项目,逐步解决耕地碎片化、非农化和建设用地低效利用等问题,促进土地资源高效配置。

  改出新动能

  强化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

  2024年12月31日,梅江数字BPO产业园二期项目正式揭牌。项目预计可增加350个就业岗位,年产值约3500万元。这是时隔一年后,梅江数字BPO产业发展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2024年1月1日,由广东梅江城发集团有限公司、嘉音讯数字服务有限公司、中国联通梅州分公司共同投资、建设、运营的梅江数字BPO产业园正式挂牌。一期项目已为700多个年轻人提供了新型互联网就业岗位,首年产值预计超5000万元。

  梅江数字BPO产业园的建成,是梅江区强化要素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胆探索实践。梅江数字BPO产业园所在的位置为金山小学原址,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金山小学创办于1913年,已有百年历史。2023年秋季,金山小学新校区投入使用,原校区闲置了下来,还需要进行日常看管和维护,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梅江区数字经济招商队副队长、广东梅江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俊烽说,让闲置资源活起来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们结合‘免费梅江’系列政策,瞄准数字经济引企业进驻,对原有的学校进行改造,实现资源活化利用。”邓俊烽直言,这在梅州并无具体参考案例,操作过程都得一步步摸索。

  为让项目尽快投产,梅江城发集团公司同步对场地进行了外立面改造,同时配备电脑等设备,方便企业“拎包入驻”。项目在15天内完成了落户注册、启动了改造工程,仅76天便实现了正式开园,政企携手跑出了“梅江速度”。

  “我们行业主要的投入在人工和场地两大块。梅江区帮我们解决了场地问题,让我们前期的投入节约了1000万元。”嘉音讯负责人何志平介绍,“免费梅江”行动让企业感受到了“走千走万,不如梅江两岸”的营商环境。

  “免费梅江”,简单来说主要是通过盘活梅江区范围内的闲置资产,为青年人才和就业创业者提供限期免费住宿、免租工作场所和免费平台等,吸引集聚优秀青年人才在梅就业创业,助力经济发展。

  通过开展“免费梅江”系列行动,目前,梅江区已盘活打造梅江区青梅互联网创业产业园、梅江区数字BPO产业园等多个平台,吸引一批企业入驻,为160多名求职者提供免费住宿,80多人留梅就业。

  营商才能赢商,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更能让地方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抢抓机遇、赢得先机。近年来,梅江区主动衔接大湾区规则机制,对标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自开展行政审批事项“两个100%”以来,梅江区聚焦服务规范化、办事便利性、群众满意度等重点方向,开展对标广州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极简审批”等改革工作,持续打响“梅州事好办”品牌,助力梅江高质量发展。

  目前,梅江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已提供企业开办、惠企政策兑现、帮办代办等七大主题服务,可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办理。还提供定制式审批和全程帮办代办服务,实现47个部门1954个涉企事项“一次办好”,2834个事项实现“极简办”。

  与此同时,梅江区在全市首创“服务企业首日制”。区领导每月第一个工作日率牵头区直单位走访企业,走访结束后次日由牵头区直单位安排专人收集整理相关情况,报对应区领导审定后,列出走访企业的问题清单,形成涉企问题闭环处理机制,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

  自开展“服务企业首日制”工作以来,梅江区领导共联系走访部门(单位)30个、企业795家次,收集企业诉求421个,已完成或解决393个。

  改出新路径

  因地制宜拓展强村富民渠道

  做大村集体经济“蛋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绕不开的重要话题。近年来,梅江区因地制宜组建强镇富村和强村富民公司,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公司化经营、专业化运作、老百姓受惠的经营机制。通过加速碎片化资源集中转化利用,激发乡村产业新活力,实现强村富民,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长沙镇小密村,是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虽山水资源丰富,但产业较为单一,缺乏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如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激活造血能力,推动强村富民,成为近年来小密村“两委”班子的头等大事。

  2024年1月12日,小密村成立强村公司,开始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这种模式之下,村支书变身致富带头人、公司董事长,村民则变身公司员工,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也让村民有了更多就业机会。

  走进小密村一个山头的两层厂房里,茶树菇正茁壮成长。“这片土地原先是企业承包下来发展三高农业的,有鱼塘、厂房。后来闲置了,放着实在可惜,强村公司接手后开始种植菌类。”小密村党支部书记李连华介绍,目前强村公司已采购3万包菌包,拥有10多家稳定客户。

  “我们计算了一下,3万包满产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创造20万元以上的利润。”李连华介绍,与此同时,强村公司利用山下鱼塘发展休闲垂钓、山中开办农家乐,也为强村公司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小密村强村公司不断壮大员工队伍,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年纪大了,在村里就能打工,既能顾家又能赚钱,我们很满足。”陈莲香是小密村村民,如今是强村公司长期员工,在管理茶树菇的同时她还负责养殖家禽、种菜等。

  类似小密村的共富实践,还在梅江区各地如火如荼开展中。截至目前,梅江区共成立36家强镇强村公司。

  在拓展强村富民渠道上,梅江区还积极探索农村综合改革,不断完善“产业村长”的选聘机制、政策保障和发展模式,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在选人用人上,梅江区围绕蔬菜、茶叶、水稻、畜牧水产等主导产业进行科学遴选。同时,鼓励并支持各“产业村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精心谋划“打粮食”项目,挖掘乡村产业更多价值和发展途径。据统计,目前,梅江区共择优选聘60名“产业村长”,区级“产业村长”累计带动3000多人就业、增收。

  周溪村位于百岁山脚下,紧邻嘉应学院等学校,周溪河穿村而过。近年来,该村依托百岁山公园、十里梅花长廊、青创园、濂溪书院等资源,充分做好山水文章,激活山水经济。

  “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周溪村文旅路线、盘活闲置资产资源,打造年轻消费群体的休闲娱乐场所。”李海燕既是周溪村强村公司总经理,又是该村的“产业村长”。目前,其名下的梅州诸所有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周溪村共同成立梅州市金山周溪文旅产业有限公司,以多元化发展模式切实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目前,我们第一个项目是与嘉应学院林风眠美术学院合作,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将金山街道的特产,比如盐焗鸡、娘酒等外包装进行重新设计,打造‘周溪手信’品牌、‘周溪文创’产品,丰富消费业态。”周溪村党总支书记侯国超表示,相信在强村公司与“产业村长”等驱动之下,周溪村将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强筋壮骨”,强村富民“换挡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