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黄花岗科技园迎来步履匆匆的科技工作者,开启一天的研发工作;午后,产业人才会客厅的路演活动热闹非凡,创新的火花在此碰撞;华灯初上,旧南海县社区的“吉·才社”里,创业青年人才齐聚一堂……
超大城市核心区,3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才与城市的共生交响从未停歇。今年上半年,广州市越秀区举办招聘会60场,提供岗位4.1万个。同时,以“广越星推官”“羊帆100”等创新机制破解新时代引才难题。
越秀区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落实广州市关于推进重点产业人才开发项目的战略部署,以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为引擎,深入实施“越揽众星”人才政策体系,纵深推进“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全力构建“政策引才、产业聚才、服务留才”三位一体新格局。如今,从政策机制到产业平台,再到服务生态,越秀正以全链条人才工作体系,让天下英才近悦远来。
政策引才 打造“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磁场
清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越秀基地的办公区陆续亮起灯光。香港青年章诗清习惯早早抵达工位,开始一天的忙碌。
人才政策是吸引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已连续举办9届的“越青杯”,正是越秀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这不仅是一场比赛,对于创业者来说更是对接资源的好机会。”2020年,刚从香港来广州创业的章诗清,参加“越青杯”就脱颖而出,如今业务已出海。
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的浪潮中,越秀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聚力打造人才高地,推动基础研究、应用转化、创新创业深度融合。“越青杯”已吸引逾2000个项目参与角逐挖掘,扶持生物医药和健康、文化创意、智能制造等近120个项目,23名粤港澳青年人才落地越秀。
为突破引才壁垒,越秀区创新构建“1个政策+4个层次+7大类别+13个领域”的“越揽众星”人才政策体系,覆盖传统升级、新兴发展及社会事业,重点倾斜科技创新潜力大的产业人才。
2025年首批“越揽众星”人才评审工作已正式启动,计划评选约140名人才(团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青年医师肖薇正参与其中的“青年双创类”人才评审。
在导师林浩添教授带领下,她创新研发了全球首个跨越时空限制的新型智慧医疗综合体——5G智能眼科巡诊车。目前,巡诊车累计运营超30万公里,筛诊服务超15万人次。
一直以来,越秀区充分发挥人才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初步构建起由两院院士、国家计划入选者、省市区高层次人才、青年“双创”人才组成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打造“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磁场。
产业聚才 医疗重镇谱写“产才共振”密码
人才因产业而聚,是人口流动的基本规律。作为华南医疗重镇,越秀区医疗资源集聚。辖内有15家三甲医院,占全市近四成,拥有5家生命健康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已建成14个生命健康产业园区。
深厚的产业根基,为转化提供澎湃动能。“无论是在全国甚至是全球,越秀区堪称医疗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博士毕业后,微眸医疗器械联合创始人晏丕松曾在家乡工作了近十年。2019年,他选择回归越秀创业。
被越秀区顶尖医疗资源与产业生态吸引的,还有来自澳门科技大学的余运芳博士。其参与创立的优医进化人工智能科技,聚焦急重症与高致死率恶性肿瘤的智能诊疗。
近年来,越秀区锚定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和主攻赛道,将重点产业人才开发作为核心攻坚任务。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总召集人,高位统筹成立专项政策制定实施、产业金融服务支撑、产业要素保障等六大工作小组。同时,以“专职+专业”和“在岗履职、学干结合”的形式组建“6+74”首位产业干部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目前,越秀区正以最高规格、最实举措、最强合力,奋力打造全国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产才融合新标杆。2024年,全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交出亮眼答卷。产业增加值突破407亿元,总量位居全市第二。
如今,越秀临床技术成果转化价值园区作为广州市四大价值园区之一,构建起完善的临床试验与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打造了广州市创新药物临床试验服务中心等11个涵盖产业合作、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服务平台。
作为“产才共振”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越秀区正以引才实效激活产业创新密码,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强劲核心引擎,构建“产业聚才、人才兴产”的良性生态。
服务留才 老城街巷上演“双向奔赴”故事
旧南海县社区的百年骑楼下,“吉·才社”门前的木棉树正绽放新绿。广州医科大学联合生科院副院长张铁军教授带领团队,正在开展再生医学科普讲座。
越秀区深谙“引才不易留才更难”的痛点,创新构建“全域覆盖、精准触达、双向赋能”的人才服务新模式,让人才在细微处感受城区温度。
早在2023年,越秀区创新打造“1+9+N”产业主题人才会客厅,常态化开展项目路演、创新大赛、融资服务、学术沙龙等各类人才交流活动。
“我从小浸润在越秀浓厚的体育氛围中,锤炼意志的同时更深刻理解体育精神的价值。”在奥运跳水冠军陈艾森看来,越秀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崇文重教”的金字招牌与“大家归秀”的归属感,这里是培育奥运冠军的摇篮。
2024年以来,越秀区又在首批三个社区试点推进在住人才服务改革工作。“它让各领域的人才走进街巷,更让居民接触前沿科学。”作为召集人,张铁军教授就是“吉·才社”的常客。
在这里,政策有力度,平台有高度,服务有温度。通过“大数据+铁脚板”摸排,三个试点社区建立起130余人的“宝藏人才库”。近200场活动织就了一张在住人才与邻里的共生网络。
各类资源深度耦合联动,织就产才融合的生态网络。三年来,九大主题会客厅举办活动360余场,服务人数超3万人次,促成19个生物医药项目落地。
越秀区正以“越揽众星”之志,织就引才网络,以产业平台筑牢发展根基,更以润物无声的服务生态滋养人才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