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涛发言。图片来源:南方新闻网
在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中,如何深挖中华文化精神内核,赋予制造业产品温度和生命力?省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版本馆副馆长、广州国家版本馆馆长张伟涛分享了他的思考。
“中国制造在全球舞台上大放异彩,美誉传遍四海。”张伟涛说,同样让他感到自豪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制造业从一穷二白发展到门类齐全、品种丰富。
“制造业产品的‘中华元素’‘中国精神’体现还不充分,缺少文化‘软实力’的支撑。”为此他建议,要引导企业在产品设计开发中融入更多中华文化内涵。出台政策措施,扶持工业设计服务企业和中小微、初创制造企业成长。通过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设置相关奖项、举办产品设计专题展览等方式,引导制造企业将更多中华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和生命力。
在以中华优秀文化涵育制造业人才方面,他认为,要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将中国传统美学、中华文化修养等课程列为必修科目,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高度文化自信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如何提升中国工业设计奖项的国际影响力,让中国制造成为最响亮的中国品牌?他提出,国内工业设计奖项的评选要更加凸显中华文化元素;大力宣传获得国内奖项的制造企业、设计机构、主创人员和拳头产品,营造文化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