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一带一路”与广东

广东目前已缔结国际友城关系193对 覆盖六大洲63个国家 居全国前列

时间 : 2018-12-27 08:14:54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1979年5月,广州与日本福冈市缔结了国际友城关系,由此拉开了广东城市外交的序幕。截至今年11月底,广东已正式缔结国际友城关系193对,从省到市再到县,覆盖63个国家,友城总数位列全国第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作为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的广东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总量增长102倍、年均增长12.6%。这背后,离不开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友城的支持与合作。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在结交越来越多友好省州(城市)的基础上,广东的城市外交由传统的双边形式,逐渐拓展到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呈现出平台多边化、主体多元化、合作机制化等新趋势,合作水平显著提升。

近年来,搭乘“一带一路”的顺风车,广东立足世界眼光、国家站位和全省实际,务实推进城市外交工作,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

广东城市外交始于改革开放初期

提到美国洛杉矶,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熠熠生辉的星光大道。2650多颗五角星铭刻在好莱坞中心长达2.7公里的人行道上,每一颗星纪念着一位在电视、广播、电影、音乐或戏剧界取得杰出成就的艺术家。而在广州谊园,也有着这样一颗五角星,上面刻着“广州”字样。2011年,洛杉矶市把这颗星星赠予广州,以此纪念双方缔结友城30周年。

地方合作越密切,国家互利合作基础越牢固。中国国际友城发展始于1973年。这一年6月,天津与日本神户市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广东的城市外交则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起来的。1979年5月,广州与日本福冈市缔结国际友城关系;同年9月,广东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签署建立中澳之间第一对友好省州关系。自此,广东的地方外事工作步入了一个新领域。

“结好以来,两省州保持密切往来,尤其是在医疗服务与技术、教育服务与技术、金融服务与技术、农业和水产养殖、智慧城市与旧城改造等重点合作领域,成效显著。”在新南威尔士州州长与内阁部外联处大活动公关经理克莱尔·麦克威廉姆斯看来,国际友城关系是国家总体外交的补充和延伸,在促进中澳两国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方面贡献良多。

1980年,时任广东省省长的习仲勋率队访问美国洛杉矶,获赠象征友好的洛杉矶市的钥匙。次年12月,广州与洛杉矶市便结为了友好城市。

“广州洛杉矶‘牵手’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广州市荣誉市民张健飞曾作为唯一华人见证了广州与洛杉矶的结好时刻。30多年来,他一直为广州洛杉矶两地的友好工作来回奔走。“那时广州虽刚起步,还算不上发达,但与洛杉矶之间有很好的交往根基,两地很投缘。尤其是洛杉矶华人社区的华人九成来自广东,多数是四邑人。而且,两个城市都有天然良港。”张健飞回忆道。

从1979年至1989年,是广东发展国际友好城市工作的起步与探索阶段。在这十年里,广东共缔结18对国际友好省州(城市),其中广东省4对、广州9对、深圳1对、珠海1对、佛山2对、中山1对。此时,广东国际友城交流的主体集中在珠三角几个经济发达城市,结好的国际友城全部都是发达国家较为发达的省份或城市,与国际友城间的交往主要是高层互访,建立友谊,其他实质性交流与合作项目较少。

“上世纪90年代是广东国际友城工作全面拓展阶段,其间共缔结28对友好城市。到2000年,与广东结好的国际友城发展到总数46对。”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副院长张应龙教授指出,上世纪90年代,与国外建立国际友城关系的浪潮向全省扩散,一方面,珠三角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继续领先,如深圳市有7对、广州市3对、珠海市2对;另一方面,粤东、粤西和粤北的部分城市也加入进来,如汕头市2对、梅州市1对。

在这十年间,广东的国际“朋友圈”进一步扩展,缔结的友城由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扩大到非洲与南美洲,而且包括了牙买加、多哥、塞舌尔等多个发展中国家。双方交流的领域也得到拓展。除了经济、文化、体育,还延伸至农业、教育、医疗卫生和人才培训等领域。

“主体多元平台多边”成新趋势

进入新世纪,广东国际友城工作进入数量与质量并重、友谊与务实合作并重、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阶段。截至2018年11月底,广东共建立193对友好省州(城市)关系,其中省级48对,地级市132对,县级市(区)13对,覆盖全球六大洲63个国家。本着互惠互利、务实高效的原则,广东与外国各级地方政府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

珠海1987年与加拿大苏里市第一次“触电”,如今国际友好城市已发展到14座。早期珠海结交的“朋友”包括甲骨文公司总部所在地美国红木市、俄罗斯航空工业中心茹科夫斯基市、“德国科学城”不伦瑞克市等,凸显学习姿态。近些年,珠海在友城缔结上更加讲究“门当户对”,以求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以及贸易等方面能互为借鉴。2015年4月,珠海与巴基斯坦瓜达尔地区结好,双方积极推进在经济贸易、海洋养殖、港口合作、医疗卫生及人员往来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记者采访获悉,广东城市外交的方式正变得日益丰富立体,不再局限于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或承办重要外事活动,还涵盖构建城市间集体协作网络、拓展与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开展人文交流活动、参与全球治理等模式。各城市、机构间互相学习借鉴、引资引智,国际“朋友圈”中合作的“阿基米德支点”被撬动起来。

“多边交流平台涌现,是广东国际友城关系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广东省外办副主任罗军介绍,广州市与友城奥克兰、洛杉矶组成三城经济联盟,又以青少年足球交流为抓手推进广州—伯明翰—法兰克福—里昂四城合作机制建设,打造强强联合的国际“朋友圈”。深圳则于2014年发起创建国际友好城市大学联盟,共吸引12个国家的27所友城高校参与。

在城市多边外交方面,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是一个样本。2012年,广州市与世界大都市协会及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组织一同设立该奖项,旨在通过评估和表彰在全世界具有推广意义和价值的城市治理创新案例,激励和推动全球城市治理创新。至今,该奖项已汇集700多个城市治理创新案例,成为中国城市参与和推动全球城市治理创新的创新品牌。

“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是一个全球开放的多边共建共享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广州与众多国际组织机构建立了更加务实、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与全球200多个城市建立良好沟通,吸引了全球众多的城市领导者和专家学者关注广州、牵手广州。”广州市外办副主任雷玮琚表示。

不仅是平台多边化,罗军指出,很多地方交流早已不再拘泥于缔结正式友城关系,而更重实效,合作主体日趋多元化:一是签署友好合作备忘录,结为友好交流省(市)或“准友城”开展交流合作;二是结为友好港、友好学校、友好医院、友好博物馆等;三是与友城对口部门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目前,广州共有41对友好港,深圳22对;全省74所学校与15个国家和地区的73所华校缔结友好关系101对。

友城合作机制化现象同样引人注目。广东省级友城交流机制包括:已举办26届的广东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联合经济会议、已举办17次的日本—广东经济促进会、广东—俄罗斯圣彼得堡联合工作组会议、广东—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州联络小组等。“这些机制成为双方各界人士实现交流合作、互通信息、互学互鉴的有效平台,促成多领域交流合作项目,推动广东与国际友城的互利共赢发展。”罗军说。

“友好城市关系有单一型、复合型、城市群网络三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教授杨晓燕表示,友好城市关系的主体不仅仅是城市双方,还是区域性的立体关系,各合作主体建立友好与信任关系,能有效减少交易成本,带来创新与繁荣。

乘“一带一路”东风优化友城布局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鼓励沿线国家重要城市之间互结友好城市,并指出友城工作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广东缔结的友城数量呈快速增长势头。截至今年4月底,广东与“一带一路”国家缔结66对友好城市,居全国前列。作为重要的外事资源,国际友好省州(城市)在广东促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特别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一带一路”为主线不断扩容、优化友城布局,已成为广东各级外事部门的共识。

在创造“特区速度”的深圳,对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友城网络格外“走心”。2016年,深圳与海湾地区“一带一路”交会国家巴林的首都麦纳麦市缔结友好交流城市。2017年5月,深圳港和巴林港建立友好港关系,使两市在港口合作领域形成合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今年6月,为促使更多中国企业了解巴林,巴林经济发展委员会在深圳设立代表处。一个消息从今年11月16日举行的巴林—深圳经贸科技合作论坛上传出:两地正就工业园建设、港口开发、直航开通、金融发展、旅游文化交流、新能源、交通轨道系统建设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磋商。

不只是巴林首都麦纳麦,还有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泰国首都曼谷、柬埔寨首都金边……记者梳理后发现,近几年深圳结好的“新鹏友”,不少都拥有“一带一路”的标签。未来,深圳将继续重点在“一带一路”沿线优先选取与深圳互补性强的城市建立友好关系。

无独有偶!与散落在“一带一路”沿线的“珍珠”,通过城市外交串接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也是“千年商都”广州深耕国际“朋友圈”的重要方式。据统计,广州现已与全球六大洲34个国家的37个城市建立了国际友城关系,加上34个国际友好合作交流城市,形成总量为71个城市的国际“朋友圈”。雷玮琚表示,广州未来将借助“一带一路”加快友好城市发展,着眼强化广州在“一带一路”中的枢纽城市、经贸合作中心和重要引擎功能,力争以每年新增3至5个友城的速度,加快推进友城“百城计划”。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博士陈楠撰文所指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基于沿线城市的互联互通,这种互联互通形成的网络“流动空间”,赋予城市外交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友好城市交往有助于拓展政策沟通渠道,推动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多向流动,实现民心相通,使得“自愿灵活”成为“一带一路”发展的内在动力。

对于未来,罗军表示,在国际友城布局方面,将主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重点扩大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范围;在交往内容方面,以服务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根据各国友城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强的交流合作,以项目为依托,落实好双方高层互访达成的共识。

“我们正研究制定《进一步深化广东省友城务实合作的工作方案》,力求强化友城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未来,希望能跟友城开展‘四个一’合作:促成一批合作项目、健全一批工作机制、打造一批友城品牌活动、涵养一批友好使者。”罗军说。

海外侨领是友城合作先行者

广东是中国第一大侨乡,目前旅居海外的粤籍侨胞有30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大粤籍华侨华人不但为住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而且热心祖(籍)国的发展,在广东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华侨华人是广东加快发展国际友好城市的催化剂与先行者。”暨南大学教授彭伟步指出,广东省缔结的国际友好城市中,有些就是通过海外侨领牵线,经过双方一段时间交往,最后正式建立友好关系。

其中,祖籍广州增城新塘镇的新西兰屋仑华侨会所永远荣誉会长陈霭筠,为奥克兰市与广州市结为友好城市出力甚多。1989年2月,广州市派团参加两市缔结友城活动,陈霭筠大力支持,使两市缔结工作顺利完成。

而在“中国侨都”江门,海外乡亲牵线搭桥的作用更为明显。五邑侨乡现已正式缔结的5对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分别是,台山—澳大利亚亚拉腊市(1994年)、开平—美国美莎市(1994年)、江门—美国河滨市(1997年)、开平—美国密尔布瑞市(2010年)、江门—美国奥克兰市(2014年)。其中,江门与美国加州河滨市“结缘”,是江门第一个市级海外友好城市关系。上世纪90年代,河滨市寻求与中国城市建立友好城市。经过美国河滨—江门姐妹城市委员会永远会长曾伦赞的牵线搭桥,大洋两岸的两城“一拍即合”。2013年,曾伦赞获得江门市荣誉市民称号。

以文化为纽带促进民心相通

当地时间2018年10月20日晚,苏里南首都帕拉马里博市独立广场灯光璀璨,热闹非凡,由苏里南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主办的纪念华人定居苏里南165周年大型文艺演出盛大举行。广东省侨办组派的广东艺术团组不远万里,专程来到这里参加演出,献上了一场包括杂技、岭南武术、民乐、歌唱等具有浓郁传统中华文化特色的文艺节目,赢得现场数千观众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文化交流是广东增进海内外民心相通的金钥匙。近5年来,面向海外华人,广东通过举办“南粤文化海外行”“南粤文化行”等活动,共派出22批舞狮、武术、粤菜、中医等特色文化团组赴五大洲22个国家演出交流,向53个国家和地区217个华人社团机构赠送舞狮、武术器械和民族服装等文化用品。

依托海外重点华侨华人社团机构,广东设立了10多个“广东书屋”,5年来培训海外华文师资和华校管理人才1000多人,向海外派出华文老师452人,不断扩大广东文化海外影响力。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广交新朋友之时,也不忘老朋友。”在张应龙看来,岭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多样性,广东要充分发挥好侨务资源优势,通过海外华人华侨进一步推动岭南文化“走出去”,以此带动与海外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的交流互动,增进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