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投资动态

东莞部署38项营商环境综合改革 试点开办企业时间3个工作日完成

时间 : 2018-10-25 08:23:32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日前,《东莞市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下称《方案》)正式印发。作为全省4个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东莞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成为审批流程最优、开办企业最快、经营成本最低的营商环境高地。

《方案》聚焦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针对企业开办、运营、退出全流程各环节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从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企业投资管理体制等八个方面,部署了38项改革任务。

准入▶▷大幅压缩企业开办时间

在今年举行的莞澳两地经贸合作论坛上,东莞工商部门为3家企业颁发了1日内办理的营业执照。位于东莞东城街道的东莞市商事制度改革综合试验基地再次刷新“东莞速度”,实现了1个工作日完成企业办照及银行开户。

在企业准入方面,东莞提出大幅压缩开办企业时间,力争将开办企业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东莞市商事制度改革综合试验基地则进一步提速,压缩开办时间至3个工作日,部分资料齐全的企业实现1个工作日完成办照,这一试点成果将逐步向其他地区辐射推广。

东莞市工商局副调研员张志云介绍,最近东莞还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为“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改革全国试点地区,接下来将从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向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拓展,从提交申请材料到领取营业执照,从工商登记到刻章和申领发票全程网上办。

《方案》还制定了多项改革措施,进一步精简企业开办流程,包括取消工商名称预先核准,实行名称自主申报;推行新办纳税人“套餐式”服务,一次办结多项涉税业务,将办结时限压缩至2个工作日以内等。

同时,东莞还在松山湖高新区复制推广上海浦东新区及广东自贸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经验,推动纳入“证照分离”改革事项目录的129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通过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施告知承诺及优化准营等形式实行分类改革,有效压缩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

运营▶▷压减工程项目审批时限

“以前要1个多月时间才能办结,没想到现在竟然实现了即来即办。”近日,在位于松山湖的市级试点专区实体审批大厅,来自佳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陈惠仅用了1个多小时,就办好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事项。

东莞市政务服务办副主任刘汉森介绍,该服务大厅通过“四个一”——“一区集中,集成服务”“一个窗口,全面收件”“一次申报,并联审批”“一次踏勘,联合验收”,力争打造珠三角最快最好的建设工程审批服务。

《方案》提出全面实施“告知承诺+负面清单+信用监管”建设工程项目审批管理服务新模式,推动审批事项全流程网上办理,实施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批相分离,推广信任审批和“容缺受理”等,实现行政确认类备案事项办结时限原则上不得超过1个工作日,行政许可类事项在现有办理时限基础上再压减50%。

刘汉森算了一笔账:改革后东莞企业投资建设项目涉及的办理事项从162项精简为60项,压减了63%;企业从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的审批时限最快压减至26个工作日,压减了71%。

东莞作为“世界工厂”,目前全市共有工业企业15.15万家。东莞坚持把实体经济企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将推进企业规模与效益高质量倍增纳入营商环境改革的重要内容,为企业打造完备优质的要素环境。

《方案》提出,通过加大“工改工”产业项目补贴力度,下放“工改工”项目审批权等举措,提升土地空间供给效率;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扩大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建立创新科研团队培育库、大力引进一批高水平团队和人才项目等。

今年前8个月,东莞全市280家倍增试点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92.91亿元,同比增长18.5%。东莞倍增计划的成功经验被吸收进广东省“实体经济十条”。

监管▶▷建立全覆盖公共信用系统

10月22日一早,东莞道滘镇昌平村“智网工程”网格员赖玉沛照常打开手机上的“我是网格员”APP签到,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商改监管业务提醒:商事主体5间……”根据APP提醒,他开始了对几间新开张店铺的经营信息和许可证办理情况的检查。

根据《方案》,东莞积极推进智慧监管、信用监管、协同监管三大重点工程,加快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其中,东莞依托全市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6000多名网格员队伍,以及信息化平台优势,创新推进智慧监管工程建设。

今年前9个月,“智网工程”信息系统共向各镇街推送市场监管任务23.69万条、办结22.69万条,网格员登记上报问题线索7万余条,有效地构建了社会力量多元主体参与市场监管的共治格局。

为构建科学市场监管体系,《方案》还提出,东莞将加快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方式,率先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2020年实现所有市场监管部门信息实时传递和无障碍交换;建立市场主体准入前信用承诺制度,建立信用信息查询与联合奖惩措施应用嵌入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公共资源交易、招投标等业务流程机制,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协同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