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要闻

“妮妲”过境 全省应急机制上下联动构筑坚固防线

时间 : 2016-08-04 08:08:00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强台风“妮妲”过境10多个小时,全省应急机制快速反应上下联动构筑坚固防线

一切为了保障人民的安全

  8月2日傍晚,恢复通车的虎门大桥车水马龙,刚经受住强台风考验的桥身映上了晚霞。

  这天凌晨,强台风“妮妲”以30米/秒的风速登陆深圳大鹏半岛,强雨、大潮接踵而至,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4级。这是自1983年以来正面登陆珠三角的最强台风。

  这一天,珠江三角洲被台风横穿而过。受其影响,南海北部、粤东和珠江口外海面出现了10—12级风,阵风13—15级,粤东市县和梅州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珠三角市县出现了暴雨局部大暴雨。

  也就是这一天,省委书记胡春华、省长朱小丹深入一线指挥抗灾救灾工作,强调要始终把人员安全摆在第一位。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东上下一心,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当前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

  “妮妲”驻足十多个小时,南粤大地未有伤亡报告。看似波澜不惊的背后,是广东以人为本的科学部署、日趋成熟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高水平的组织动员能力。

  科学部署▷▶做“最坏打算”构筑坚固防线

  7月29日,南粤大部地区高热持续。千里之外,热带扰动正在西太平洋上逐步发展为热带低压。广东决策者防灾抗灾的神经已然紧绷。

  30日,省气象台预计:该热带低压已加强为今年第4号台风“妮妲”(热带风暴级),31日夜间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后,强度明显加强、移速明显加快,或于8月2日登陆我省,可能正面袭击珠江三角洲。

  气象专家认为,从中心风力最强可达14级来看,这是1983年以来正面登陆袭击珠三角的最强台风;从台风的生命周期看,登陆广东时,“妮妲”正值青壮年时期,在南海上积蓄的巨大能量将给广东带来狂风、暴雨、巨浪、高潮、洪涝“五碰头”的最不利气象灾害组合。

  在三防部门看来,珠三角地区的防风防汛有着比其他地区更多更复杂的难题:人员密集,财产集聚,工厂林立,抵御正面袭击台风经验相对较少……广东这次防御台风面临巨大压力。

  做最坏的打算,作最有力准备。

  7月31日,胡春华、朱小丹分别作出批示,强调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当前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全力做好防御抗击工作。

  副省长、省防总总指挥邓海光主持召开视频会商会,对防御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31日10时,省防总启动防风Ⅲ级应急响应,派出多个督导组赴汕尾、惠州、河源、珠海、江门等市进行督导。要求各有关地区和部门适时启动本地区(部门)应急响应,从最不利的情况出发,做好最充分的防御准备。

  省民政厅启动全省救灾预警响应;广东海事局严格落实船舶点名制度;全省边防部队组织2.6万多艘渔船回港避风……

  与台风赛跑,刻不容缓。

  8月1日,台风来临前的闷热笼罩着珠三角。随着“妮妲”越来越接近、风力越来越大、移速越来越快,珠三角上空的云团也越来越厚,越来越集中。

  1日下午,在省三防总指挥部检查部署台风“妮妲”防御工作后,胡春华、朱小丹立即分赴珠江东、西岸实地指挥,强调要以人员安全为核心,努力落实各项防御工作。

  省政府发出防御“妮妲”工作紧急动员令,要求全省迅速动员,全力投入防风抗风和抢险救灾工作,对危险区域拉网式全面排查,切实落实人员转移“五个百分百”:出海船只百分之百回港,渔排人员百分之百上岸,回港船只百分之百落实防灾措施,四区域人员百分之百转移到安全地带,危破房、低洼地简易房、户外施工作业人员百分之百转移到安全地带。要求受台风直接影响的地区,按照Ⅰ级响应的要求,采取停工、停业、停市、停课、停运措施。

  17时,广东防风应急响应升至Ⅰ级,并首次启动联合值守机制。省境内数以万计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已部署在防御台风一线,形成一个“全省有机动、协作区有增援、驻地有应急”的抢险救灾力量体系。

  2日凌晨,台风尚未到来,一个以人员安全为核心的防风体系已严阵以待。

  上下一心▷▶各地迅速行动严阵以待抗台风

  2日凌晨3时35分,深圳大鹏半岛,海浪裹着暴雨在黑夜里涌向漫长的海岸线,“妮妲”带着14级的最大风力在此登陆。

  此时,大多数的深圳市民已经进入梦乡,而这座城市并未沉睡。

  深圳市三防办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在此通宵坐阵,指挥对全市10个区挨个排查。

  在台风正面袭击的第一线,所有在册船只已全部上岸,危险区域的居民和游客已全部转移到安全地点。在这个漆黑的雨夜,深圳各大应急避难场所亮起明灯,屋外狂风大作,屋内安然入眠。

  天幕亮起,“妮妲”姗姗移出深圳,没有收到重大灾情报告和因灾造成的人员伤亡报告。

  “妮妲”以25公里左右的时速向西北方向行进。

  7时,东莞,23年来台风首次正面来袭。根据外来人口多、人员居住集中、简易工棚多的特点,东莞在台风到来前转移安置危险区域人员近4.4万人。台风期间,该市未接到人员伤亡情况报告。

  7时50分,广州,台风离莞入境。此前该市已转移危险区域人员8.3万余人,开放560处避险避难场所。当日上午,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任学锋赶到中大码头,察看珠江水位情况,随后到昌岗地铁站,了解有关措施落实情况。

  在佛山,各级各部门派出多个工作组1.3万余人深入一线,反复检查防御措施落实情况,重点检查建筑工地、临时工棚、工厂、铁皮屋、危房1.2万余处。

  “妮妲”行踪飘忽不定,时常偏离预计路线行进。但即便是没有遭受台风正面袭击的城市,也丝毫不敢松懈。

  “‘妮妲’扭头了,舒了一口气!”2日上午,惠州市惠东县巽寮管委会工作人员彭耀明睁着“熊猫眼”走进办公室,此时他已经连续工作超过48小时。

  “妮妲”登陆前一度直逼惠东,半路上折弯奔向了大鹏半岛。为了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巽寮管委会所有干部下到一线,转移和安置了2186名居民。与惠东县相邻的大亚湾区,建筑施工人员一律转移至安全地带,临近海岸的石化园区的重点设施全部做好加固处理,驻守惠州的部队调动了2000多名官兵随时待命。惠州全市共妥善转移安置了16万多名群众。

  一切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

  2日清晨7时,已经执勤近24小时的珠海市香洲区南屏派出所民警刘志敏接到救助电话——一座工棚有倒塌危险。刘志敏立即赶到求助地点,一路上狂风暴雨、树枝掉落。最终,刘志敏成功将7个家庭共17人安全送至救助点。

  当日11时30分,台风“妮妲”减弱为热带风暴进入肇庆怀集县境内,随后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风力持续减弱。

  社会合力▷▶各界力量充分动员纾解抗灾压力

  “妮妲”袭近时,广州、深圳、中山、珠海、惠州、东莞等地均宣布在2日实施“三停”;台风过境,珠三角多地在2日、3日连降暴雨,险情随时可能发生,受台风外围云系影响的粤西粤北地区也普降大雨。

  风雨之中,各地建设、交通、农林渔牧、气象、水务、电力、通讯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通力协作;各种社会救助组织和志愿者团队积极行动,形成社会合力,有效纾解了抗灾压力。

  台风过境广州时,有1万户用户出现停电,广州供电局派出人员立即开展抢修复电工作,当日中午全面恢复正常供电。截至当日上午,广州供电局安排了应急抢修人员1万多人,为辖区应急供电提供全面保障。

  曾张荣是珠海市金湾区海上救助协会会长。从7月31日早上开始,曾张荣带领志愿者在两天里派出30艘次救助艇,转移金湾1800多名海上作业人员。两天里,曾张荣只睡了1个小时。

  在佛山,菠萝救援服务中心的救援队进驻佛山市多个台风受灾群众安置点,义务承担了安全保障和服务工作。志愿者为受灾群众免费发放早餐,上街清理被台风吹倒的树木,排除险情。

  中山启动了恶劣天气关爱流浪露宿者行动。该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和社工、义工一同走上街头,劝导流浪乞讨人员入站接受救助,两天里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31人。

  不少医院的医生坚守岗位,一些医生特地提前开工;有的医院还开放绿色通道,以方便受台风影响的居民前来就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值班人员说,“2日没有一人因为台风请假,8点上班,有的医务人员6点多就出了门。”

  在政府与社会形成救灾合力,有效应对台风危害的背后,一套迅速响应、上下联动的应急机制在省内蔚然成型。

  省政府1日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台风“妮妲”防御工作的紧急动员令》强调,加强对台风防御工作的统筹协调,强化各级政府领导下的三防指挥部门统一指挥调度,形成防台风工作合力。

  而在各地,近年来也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形成了符合地域特点的应急管理联动机制。比如,珠海市今年6月出台的《珠海市防御强台风应急预案》,专为14级以上强台风量身定制,重点落实了防御强台风工作的“八停”和“五转移”工作机制。江门市依托“三防视频会商系统”,实现了市县镇三级高效联动,在该市防风会商和工作布置上,各级部门通过视频系统,能与受灾镇街直接对话,动态调整防御工作。

  这些应急管理的工作机制,不仅在此次台风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亦是往后突发事件处理的积极示范。

  2日下午4时许,“妮妲”风力减弱,逐渐远离南粤。几乎同一时间,惠州市博罗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杨建忠在连续工作22个小时后,因心肌梗塞不幸殉职。

  台风来临的前后数日,正是杨建忠和无数抗灾工作人员,坚守在抗击台风的第一线,守护了南粤大地数千万群众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