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惠州四星级志愿者龙先生遇到了一件烦心事。他想将儿子送到公立学校就读,但因户口不在当地,担心积分不高被刷下来。后来,得知志愿者享受积分加分政策,他将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资料提交给学校,儿子最终顺利入读一所公立学校。
如今在惠州,像龙先生这样的志愿者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回报。志愿者不仅可以得到政治和社会荣誉上的礼遇,还能在就医、就业、入学、积分入户等领域享受18项优惠优待。这一制度极大提升了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感。目前,惠州注册志愿者数量已达43万人,并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嘉许礼遇增强志愿者荣誉感积极性
惠东县爱心群志愿者协会会长李乾国现在又多了一个身份:因志愿工作做得出色,他顺利当选惠东县第十届人大代表。“党和人民给我信任,作为一名志愿者,动力更足了,责任也更重了。”李乾国说。
十年前,李乾国还是一名“草根”公益组织初创者,尽管有浓厚的公益热情,但受困于社会认可度不高以及经费问题,开展志愿服务并不顺利。近几年,随着志愿服务在惠州不断深入人心,李乾国的公益事业也越做越红火。救灾、捐资助学、帮扶困境儿童……李乾国也渐渐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还获得“惠州市最美志愿者”“惠州市志愿服务年度之星”“感动惠东人物”等荣誉称号。
“惠州通过建立嘉许激励制度,让志愿者的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升,进一步增强了荣誉感和积极性,激发了大家的服务激情。”李乾国说。
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的风尚
在惠州,志愿者不仅在政治和社会上得到礼遇和嘉许,还能享受实实在在的激励回馈。根据《惠州市志愿服务激励回馈优待办法(试行)》,志愿者在就医、就业、就学、积分入户、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优惠优待措施已达到18项,志愿者的民生保障网得到极大扩展。
被称为“马路天使”的志愿者马相华也是这一制度的受益者:200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改变了他原有的生活轨迹。劫后重生的他开始现身说法,进行交通安全公益宣讲。9年来,马相华宣讲场次达2000多场,听众达200万人以上,被媒体誉为“中国职业交通安全演讲第一人”。
马相华说,无论严寒酷暑,文明交通志愿者经常要走到马路上宣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政府不仅在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为他们建立应急绿色通道,对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伤害提供紧急救援,今年还为包括他们在内的所有市直单位志愿者购买了保险,解决了志愿者的“后顾之忧”。
这样的“志愿者福利”正在不断扩展。例如在评先评优方面,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聘用志愿者,并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条件;惠州市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率先与全国“志愿云”系统互通,并向志愿者发行联网的志愿服务卡,可在旅游、金融服务、商家消费享受VIP优待等。
惠州市志愿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对于保障志愿者权益、调动志愿者积极性、保持志愿者队伍稳定、激发志愿者服务热情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树立“好人有好报”价值理念,从而形成“人人争当志愿者”的良好社会风尚,凝聚社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