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向“全球科技创新标杆城市”全速进发的征程中,如何以场景开放破题技术转化与产业升级的“最后一公里”?
深圳国资国企给出答案——以城市为试验场,让创新需求与科技供给在真实场景中碰撞共生。
3月4日,“深圳国资国企百个应用场景首批发布及签约仪式”举办,28家市属国企与40余家科技企业深度联动,共同见证20个应用场景集中签约、30个应用场景首批发布。
其中,深圳市国资委发布的15家市属企业的30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涵盖交通、能源、建筑、民生等多个领域。包括机场集团的“机场旅客服务机器人”、环水集团的“千家万户水管家智能体”、特区建工的“AI+智能安全隐患违章巡查预警”、深业集团的“科学育儿多场景AI大模型”等。
签约仪式上,20个成熟度高的应用场景成功签约,涵盖能源集团、燃气集团与华为、腾讯等行业巨头联合打造的“基于气象大模型的功率预测系统研发项目”“AI+智能管网巡查巡检项目”,机场集团、深业集团、巴士集团分别与普渡科技、肯綮科技、商汤科技等新锐联袂推出的“机场自动驾驶代步机器人项目”“智能康养项目”“自动驾驶公交车项目”等。
一直以来,深圳市国资委充分发挥国资国企需求规模大、产业配套全、应用场景多的优势,积极对接企业创新和发展需求,主动开发和打造应用场景,大力构建“科技园区+科技金融+人才服务+场景应用+平台支撑”创新综合生态服务体系,先后打造了“未来机场”“数字地铁”“公交数字化”“智慧燃气”“智慧水务”“智慧园区”等一批数字化创新应用场景。
后续,深圳市国资委将把整个国资系统作为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场,分批次打造100个支持芯片研制、具身智能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截至2024年底,深圳国资国企累计建设运营70个科技园区、建筑面积2355万平方米,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市场价70%的优质低价产业空间。接下来,深圳国资将为科技型企业提供10万平方米低成本高品质产业空间;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芯片等尖端科技领域,筹设涵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国资基金;超前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和青年人才创业团队,支持市属企业建设国家级、省级创新载体130个等;进一步加大对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技术转移转化机构等的布局建设力度,充分激发各类企业和人才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深圳持续打造最优创新生态、最优人才发展环境、最优营商环境的“科技第一城”展现国资国企担当,贡献更多国资国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