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动交流 > 督查专栏 > 贯彻落实

东莞发布2019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全市环境质量总体稳中趋好

时间 : 2020-06-08 09:09:50 来源 : 广州日报
【打印】 【字体:

  近日,东莞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2019年度东莞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同时通报了污染防治攻坚战最新进展及工作部署,环境执法监管及《东莞市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暂行办法》实施情况及成效。

  根据公报,去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稳中趋好:城市空气质量基本平稳;城市饮用水源年度平均水质类别达Ⅱ类,主要江河水质有所好转;城市声环境质量保持平稳;辐射环境状况正常;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饮用水水质持续改善

  公报显示,2019年,全市2个城市饮用水源年度平均水质类别达Ⅱ类,主要江河水质有所好转,7个国省考断面水质总体改善,尤其是在2019年底取得突破性进展,4个国考断面中有3个在12月实现水质达标。

  今年1-5月,水质还在持续改善,其中泗盛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质目标,旗岭断面、樟村断面水质达Ⅳ类,共和村断面水质达Ⅴ类,均实现消除劣V类的考核目标。2019年,全市纳入常规监测的13个主要水库,与2018年对比,优良水库比例和劣Ⅴ类水库比例均持平;其中莲花山、簕竹排、五点梅水库水质有所好转;同沙、水濂山、横岗水库水质有所变差;其余7个水库水质类别不变。

  另外,截至5月31日,东莞全市已累计建成管网超过6300公里。其中2019年全市新建成截污次支管网1572公里、建设长度为历年之最;2020年计划新增截污次支管网不少于1000公里。

  实施蓝天保卫战强化举措

  2019年,东莞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范围在17~206,达标天数为285天,达标天数比例为78.1%,同比下降了9.8个百分点。

  2019年,东莞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与2018年相比下降;SO2、NO2、PM10、CO、PM2.5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臭氧仍超标。

  今年,东莞市将重点围绕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以及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生活源四大领域治理等方面,全面推动实施32项蓝天保卫战强化举措。截至5月31日,东莞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25,同比改善10.7%;优良天数比例92.1%,同比降低2.6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2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2.9%。

  指导企业如何污染治理

  今年1-5月,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共检查企业29318家、同比增长134.7%;行政处罚1735宗、罚款2.5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3.4%和80.7%;移送环境污染刑事案件49宗、同比增长172.2%。

  同时,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指导企业解决污染治理方面的难点问题,特别是疫情期间,出台《关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间企业节后复工复产环境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建立监管执法正面清单,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环境问题投诉同比下降

  2019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共受理环境问题投诉2.89万宗,同比减少6.7%,这是自2015年以来实现首次下降。尤其是2019年底,东莞市在石马河阶段性试行最高奖励50万元的有奖举报政策,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取得积极成效,有效助推了石马河流域水质改善。

  今年1-5月,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共受理有奖举报线索102条,涵盖非法设置重污染工序、违法使用高污染燃料、暗管偷排废水、不正常运行废气处理设施、违法倾倒固废等行为。目前已核查的94条线索中,举报属实的有72条;共受理环境信访案件8077宗、同比下降24.72%。

  加快一批固废处置项目建设

  据统计,在进一步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监管方面,2017年-2019年,东莞累计将22家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企业名录,落实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制度。同时,东莞细化顶层政策设计,出台《东莞市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土壤环境管理实施方案(试行)》《东莞市建设用地场地环境调查工作及评审技术要点(试行)》等文件,根据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情况介入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地块数量超过900宗,切实保障人居环境安全。

  此外,加强土调全过程监管及第三方市场管理,搭建“事前-事中-事后”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监管机制,开发APP实现土调全过程各环节可视化管理和实时调度、跟踪预警功能,探索实施从业单位“白名单”制度及不履约单位通报制度。

  今年,东莞启动土壤环境管理体系构建及立沙岛工业集聚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管控工作,加快一批固废处置项目建设。

  目前,虎门港危废综合处理中心已完成工程建设,海心沙资源综合利用中心一二期正在建设;东莞市危险废物填埋场和生活污泥集中处理项目正开展选址工作;市医疗废物处理中心二期正准备立项等前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