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广东首份综合性生物多样性报告发布

时间 : 2025-05-23 09:58:39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日前,在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活动上,《广东省生物多样性(2025)》(以下简称《报告》)发布,这是全省首份生物多样性报告,由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牵头,联合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部门编制,系统呈现广东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与保护成效。

  初步构建省域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网络

  广东省生态系统类型丰富,物种多样性位居全国前列。《报告》显示,广东复杂地貌和湿热气候孕育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湿地、海洋、农田及城镇生态系统等。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3.03%,湿地超190万公顷,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公里。

  在这片土地上,全省记录高等植物8186种、陆生脊椎动物1052种、昆虫及其近缘类群超12000种、水生生物超3000种及微生物7165种,形成了多维度的生物资源图谱。其中,广东在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方面成效显著,现存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76种、野生动物321种。

  这些成果的实现,离不开监测网络。

  目前,广东初步构建省域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网络,布设涵盖森林、湿地、城乡、农田等典型类型的生态质量监测样地542个,建设覆盖典型生态系统和重要生态监管区域的两批7个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实现全省生态系统类型和县(区)全覆盖。

  其中,在2024年首次完成广东262个森林和湿地样地监测,监测记录维管植物115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种、鸟类215种,为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奠定数据基石。

  《报告》指出,广东完善就地保护体系,全省设立1361个自然保护地和11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覆盖陆海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及重要生态监管区域,系统守护中华穿山甲、仙湖苏铁等珍稀物种;完善迁地保护体系,建有迁地保护机构超35个,共保育植物超1.5万种、动物超20万只,实现36种濒危植物野外回归,中华穿山甲、鳄蜥等濒危物种种群实现历史性恢复,其中穿山甲人工繁育全球首次突破子二代存活。

  3个典型区域生物多样性呈增长趋势

  2023年,广州站(城市)、深圳站(城市)和鼎湖山站(森林)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并分别以广州海珠湿地、深圳杨梅坑和肇庆鼎湖山为主站点,分别聚焦城市湿地、森林次生演替和原生森林生态系统,通过长期监测积累了多维度生物多样性动态数据。

  其中,广州海珠湿地2015—2024年十年间,生物多样性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17年至2023年维管植物从625种增至835种,鸟类增长至89种;同时,兽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数量也均有增加,其中兽类增加4种,鸟类增加15种。

  深圳杨梅坑植物群落在台风干扰后,物种数量整体仍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至2019年,群落结构复杂性显著提高,各层次物种分布均匀化特征明显。

  肇庆鼎湖山作为我国首个自然保护区,高等植物增至1948种,新发现野生动物近400种。例如2015年记录蝴蝶205种,截至2024年12月,鼎湖山累计记录到5科150属284种蝴蝶,较初期调查时增加了79种。

  另一亮点是,2022—2024年广东发表新物种333种,其中2022年发表111种、2023年107种、2024年115种。新物种涵盖植物53种、动物174种、微生物106种,2024年新种包括海珠微瓢虫、东方红鸡油菌等。

  未来,广东将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为纲领,力争2030年基本形成统一有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改善生态系统状况,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防范外来入侵,同时提高公众保护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