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动态 > 部门动态

广东深入推进卫生健康领域“百千万工程” 让群众在家门口更有“医”靠

时间 : 2024-11-28 09:33:03 来源 : 南方日报网络版
【打印】 【字体:

  不久前,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专家走进茂名市电白区中医院,调研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情况。自今年7月电白区中医院正式挂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粤西医院以来,双方合作愈加紧密,更多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了基层。

  当前,广东正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奋力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在卫生健康领域,广东多措并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刘利群介绍,目前全省市域内、县域内住院率分别保持在95%、85%左右,基本实现医疗卫生“县强、镇活、村稳”,人民群众头痛脑热在镇村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让群众在家门口更有“医”靠。

  提升县域龙头医院服务能力

  最近一年多,58岁的李阿姨经常出现双下肢麻痹、乏力的情况。不久前,她在肇庆市广宁县人民医院被确诊为胸椎椎管内肿瘤。

  “入院前我已经没办法正常行走,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大概率会瘫痪。”李阿姨至今仍感到后怕。

  起初,一家人本想去广州大型三甲医院治疗。得知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组团式”帮扶下,广宁县人民医院实力得到很大提升,已经开展过这类手术,一番考虑后,李阿姨决定留在广宁接受手术。最终,手术成功进行,李阿姨术后一周便顺利出院。

  作为县级龙头医院,近年来,广宁县人民医院借外力、修内功,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三四级手术占比逐渐提高,获得“中国基层胸痛中心”、国家级“综合防治卒中中心”双国家级认证。

  刘利群介绍,为破解群众就近看病难题,广东通过实施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三甲医院“组团式”帮扶县级医院等举措,不断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水平。

  经过持续努力,一批县域龙头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帮扶下,惠州市惠东县妇幼保健院开设惠东县首家PICU(儿童重症监护室),获评首批国家婚前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为惠州市首个“国字号”妇幼保健特色专科;

  汕尾市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以建设省级、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为抓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病床使用率从最低的43%提升到最高85%,获批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

  被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托管帮扶3年来,肇庆四会市人民医院门诊量、住院量均实现快速增长,通过三级综合医院评定、省级防治卒中中心现场评审及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规范化认证。

  县域“龙头”舞起来,激活基层发展动能。目前,全省县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符合率排名全国第一,双向转诊人次排名全国第一,市域、县域内住院率保持在95%、85%左右。

  医共体把优质资源“联”起来

  今年8月,河源市连平县隆街镇居民赖阿伯在家晕倒,被送到隆街中心卫生院。入院时,接诊医生通过连平县医共体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了解到,赖阿伯患肺肿瘤在县人民医院治疗过,于是连线县人民医院医生进行“云端”会诊。在上级医院指导下,赖阿伯在卫生院住院治疗两个星期后,症状缓解出院。远程会诊,让老百姓不出镇就能解决难题。

  在河源,今年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与连平县人民政府签订框架协议,建立“五级”(省—市—县—镇—村)联动医疗帮扶项目,进一步形成高效联动的帮扶协作网络。

  “以省医牵头,五级医疗机构联动成一个整体,帮扶举措更加具体、目标更加明确,效果也更显著。”广东省人民医院河源医院院长、主任医师何鹏程说。

  基层医疗机构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受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偏弱等影响,以往,不少群众经常是“小病县里检查,大病去大医院”。

  5年前,广东全面铺开县域医共体建设,以县级“龙头医院”为总院,辖区内的乡镇卫生院为“分院”,统一挂牌,由县级医院带动乡镇医院发展,同时畅通转诊救治通道。

  “广东组织省、市高水平医院,采取‘组团式’‘结对子’‘紧密型’‘一对一’等方式,实现县级公立医院全覆盖帮扶。同时创新机制,推动各县(市、区)落实‘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人员‘县招县管镇用’等政策,激发基层医疗机构内生动力。”刘利群说。

  经过持续建设,广东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省达到紧密型标准的县域医共体占比98.46%。

  在阳江市阳西县,有着60多年历史的儒洞镇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为阳西总医院第二人民医院,螺旋CT、四维彩超、电子胃肠镜等先进设备一应俱全;

  在清远连州市,星子镇中心卫生院沉寂10年的手术室再次亮起无影灯,由连州市医疗总院人民医院外科专家团队主刀、星子镇分院医生协同,为患者完成左侧乳腺肿物微创旋切术。

  优质医疗资源真“沉”下去,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才能有效“联”起来。依托县级龙头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同步提升。目前,全省已有1265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服务能力基本标准。

  夯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家底”

  退休后,64岁的郝文从安徽来到河源市东源县第二人民医院,开启了事业“又一春”。作为卫生首席专家,坐诊看病之余,郝文经常开展临床带教、病例指导、中医讲座等课程,给年轻医生传授中医临床经验。

  “想要成为一名成熟的中医,至少需要10年时间,医院中医康复科的医生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带领年轻团队成长是我来这里的主要目标。”郝文说。

  去年,广东启动新一轮“百名卫生首席专家下基层”项目,面向全国选聘100名经验丰富的退休医生,担任首席专家,在全省47家中心卫生院全职工作,建设1个特色专科,开展1项以上新技术、新业务。

  与郝文一样,一批首席专家奔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发挥技术优势,带动优质资源下沉,助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人才,是长期困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难题。广东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医疗卫生人才下沉、优化职称评聘、加大乡村医生保障力度等方面,补齐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板”。

  去年全年,广东派遣1025名专业人才“组团式”紧密型帮扶113家县级医院,全省81个县域医共体下派480个团队2547名医生开展县域医共体内分片区组团式帮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今年,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制定的落实“百千万工程”的“施工图”提出,实施“万名医师下乡”工程,落实100名卫生首席专家、2000名执业医师服务基层,预计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订单定向招录培养2000名以上本科、专科医学生。一批批医学人才下沉基层,夯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家底”。

  一线案例

  肇庆怀集建设“1+19+N”县域医共体

  检验结果互认共享 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日前,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公布《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肇庆市怀集县抓紧抓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上榜“民生领域改革”典型案例。

  针对就医这件民生大事,近年来,怀集县推动建设以怀集县人民医院为总医院、全县19个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分院、村(居)委会卫生站为成员单位的“1+19+N”县域医共体,推行“总院+分院”“专科+全科”“全县域运作、上下贯通”的一体化服务模式。

  数据显示,2023年,怀集就诊群众上转人次同比增长144%,下转人次同比增长303%,县域内住院率达90.2%,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怀集县还投入近2000万元,建设怀集县人民医院医共体信息化平台,解决基层分院检查难、诊断难等问题。“分院完成拍片,把图像上传影像诊断系统,总院医生帮助完成诊断,为患者提供快捷、高效、智能的诊疗服务。”怀集县人民医院远程影像诊断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医共体总院与分院以及各分院之间,都实现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让患者享受镇级收费标准、县级诊疗服务,实现首诊在基层,大大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治病救人,关键在人才。怀集县实施“县管镇聘村用”改革,推动人才双向交流,提升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水平。同时,实施“万名医师下乡工程”,统筹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组团式”帮扶、“接力式”支医服务,全覆盖至县镇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口集中行政村卫生站,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