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广东 > 岭南文化 > 文化在线

5·18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的未来会怎样?来听“大咖”说

时间 : 2020-05-19 09:17:04 来源 : 广州日报
【打印】 【字体:

  广州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暨“中国旅游日”系列活动18日在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举行,在活动重头项目“后疫情时代 云经济下的文旅变革”论坛上,广州市文广旅局、博物馆界、旅游界、学界的代表济济一堂,畅谈广州博物馆行业、旅游业的新趋势,以及文旅融合的新前景。

03.jpg

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文旅体验会进一步与数字化结合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文旅业是受影响最深的行业之一。但同时,很多基于新技术、新需求而产生的新业态也在蓬勃生长。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系教授周晓芳说,前两天广东启动了省内组团游,让大家很欣喜。在当前的形势下,“地方化”的特点可能会突出,“接下来我们可能看到‘广东人游广东’这样的活动会越来越多。而且在疫情之后,文旅产品需要进一步提升,需要更多的创意化,推出更多有声的、可视的产品。”“体验”也会进一步数字化,“数字化的云冈石窟、南岳大庙等等,都是已经做出来的成果。”此外应该关注的是体验的“平台化”,文旅行业如果单靠自身推广,投入会很大,而如果以自身作为一个平台,联通、撬动更多资源,效果会更好。

  过去几个月,很多博物馆以及景区在新媒体方面的探索显著加速,线上展览、景区云游等等,让很多人在手机端就能看非常丰富的内容。那么“云经济”对未来博物馆、景区的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在“云经济”之中,大家应该怎样结合自己的特色,扩大影响,做好服务?对此,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南越王宫博物馆馆长全洪表示:疫情来得很突然,而且是全球性的,但我们博物馆应对得很好,为什么呢?因为国内在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做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进行技术方面的投入,包括前几年国家文物局还有“互联网+”的计划,就是想通过科技的手段,让展厅里的展品、库房里没机会露脸的藏品甚至很多故事没讲透的藏品,活起来,“所以过去这几个月,我们可以快速反应,推出多种形式的线上服务。拿南越王宫博物馆来说,最近有几次线上活动,比如跟人民日报的合作,反响很大,都是百万计的点击量,非常鼓舞人。”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长程存洁表示:以疫情期间国家文物局推出的线上海报接力活动“文物系荆楚 祝福送祖国”来说,2月21日启动,接力的文博机构有140多个,出了接近400幅的海报,广州参与接力的有5家,出了19款海报。总共有5.3亿人次在微博上观看了这个活动,“这个真是远远超出了我们之前的想象,对我们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借助“云”,博物馆和观众之间好像没有距离了。

  本土文化资源借助新技术扩大影响

  近年来本土情怀、乡土意识在不断强化,很多年轻人加入到发掘和保护本乡本土的文化资源的队伍里面来。同时很多人、很多文化机构也越来越多地走出去,比如博物馆办巡展、联合展等。那么,广州本土的文化资源,怎么才能在广州之外产生更大的影响?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柯显东表示,借助云技术、大大扩展了一个地方的文化资源推广范围。广州作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如果只是用传统的传播方式,就算全中国人都来看,也不过14亿观众。但把这些资源放到网上去,辅以好的讲述方式,影响到的潜在受众,可能就是全球范围的70亿人。

  程存洁也认为,广州不仅建城2200多年,历史从未中断,长期繁荣,而且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址可以上推到石器时代,文明史非常漫长。这些东西,不仅是属于广州的文化财富,也是属于世界的。但关键在于用怎么样的方式让大家了解、接触到这些东西。最近大英博物馆在网上公开了190万件馆藏,大家可以免费下载图片,这个做法令人震撼。我们的博物馆、纪念馆也在做很多这方面的工作。馆藏文物做不了假,这些东西一拿出来,能了解广州的历史,大家看到也会服气。

  多元和包容——博物馆未来发展方向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全洪说,“过去一些贫困地区,接触到博物馆、文物可能很困难,但现在通过云传播,他们就能‘到’博物馆看展览、看文物,甚至有些外界的文化资源,能够和他们当地的一些东西产生联系,对接起来。云经济的特点,是无门槛、无边界、无天花板,也就是说各种各样的方式都可以用。”全洪还表示现在的“体验”,不再是你摆一堆文物在那里,你来看,爱来不来,爱看不看,而是要把文物里面的故事讲好,而且让人听到。这就牵扯到博物馆应该怎样开发出高质量的产品,让大家欣赏。文化遗产不可再生,保护、展示和开发要协调好,才能提高博物馆的格局。

  现场有观众提问:新技术的出现,一方面会带来更多行业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另一方面,比如老人和小孩,比如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可能不太方便通过新技术、新展示手段来参与,博物馆在这些方面都做了哪些改进?对此全洪、程存洁都表示,相关的服务一直在提升,包括无障碍通道、盲文说明牌、借助触摸来体验的复制展品等等,但要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也需要和各方面的专业人士合作。比如在昨天的活动现场推出的30个广州文物故事,还有帅府纪念馆之前在一些主流听播平台上推出的“‘汀’说帅府”等项目,初衷之一就是服务视障人士。又如今年5月17日助残日期间,广州的博物馆推出的针对听障人士的手语培训、导赏等,都是和有关领域的专业机构合作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