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建议发动“三师下乡”共建美丽乡村
在当前珠三角全域规划工作中,如何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新内涵,保护传统村落优美的建筑形态和特色风貌?乡村建设如何才能留得住青山绿水,延续美丽乡愁?作为建筑学专业背景的政府官员,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一直在致力于推动这方面工作的开展。
昨日,许瑞生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乡村居住环境的改善,不能套用所谓“城市现代建设模式”的概念,要尽可能保留乡村形态,“活化”并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他建议在全国推广当前广东正积极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下乡服务活动,发动专业志愿者参与乡村建设,重拾传统建筑文化自信。
传统古建筑淹没在现代的水泥森林里在广东,传统古建筑的样式多种多样,都是用形象生动的名字来命名的,比如“驷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等等。“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精致包容,追求和谐,尊重区域气候等生态特点,和自然环境紧紧融合一起。”许瑞生认为,民间工艺的装潢精华,体现了精致的“工匠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兴旺一时的传统民居淹没在一片片水泥森林里。不少人选择离开老屋,留下孤独的百年老宅和沉默的巷子。在一些地方,因为对传统民居的历史和价值不甚了解,不够重视,甚至出现了古建筑遭破坏的现象。有学者前去探访龙湖古寨,发现这个曾经集聚了50多个氏族的古寨,如今基本没人居住了,一些老屋门锁已经生锈,院内荒草丛生,寨子冷冷清清。传统民居正在逐渐消失居住的功能,这让前来参观的学者们都觉得十分惋惜。
许瑞生告诉记者,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深藏于乡野、村落,而目前乡村风貌的保护和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缺乏基本的文档纪录和修缮,优秀的传统工匠和营造法式也慢慢流失了,非常可惜。
当前,省委省政府正在开展珠三角全域规划工作,这是对以往珠三角所做规划的延续和深化。许瑞生认为,珠三角全域规划必须研究好乡村的空间形态。“我们在做村镇规划时,常常简单套用城市总体规划的模式,而没有考虑到乡村的管理模式,也没有和国土规划管理衔接好,导致乡村规划管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失控,必须好好研究解决这个问题,要让农村像农村,回归到它本来的面目,珠三角全域规划就是具有乡村康复功能的规划。”
发动专业志愿者参与乡村建设许瑞生认为,珠三角全域规划工作应该包含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的新内涵,特别要重视保护岭南传统村落优美的建筑形态和特色风貌。同时,要结合当前的三旧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同步协调推进。从去年9月份开始,省政府探索开展了“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下乡服务活动,来自省内高校、建筑设计单位的专家学者作为志愿者,积极踊跃的参与乡村建设咨询服务和全域规划。
专业志愿者下乡开展,主要开展哪些工作呢?“主要就是开展建设咨询服务,传递科学的乡村更新理念。比如,深入乡村走访挖掘,协助村委会打捞‘沉默’的村史并整理记载下来,帮助乡村干部、年轻人了解古村落古民居的历史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去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建筑。”许瑞生说。“三师”队伍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地方多出新点子、金点子,更好地规划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建筑的质量和品位。
据了解,第一批“三师下乡”活动深受乡村干部和村民的欢迎和支持,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我们要向广大‘三师’志愿者表达感谢,对大家的志愿者服务精神表示敬意。”许瑞生透露,目前第二批“三师下乡”活动已顺利展开,全省“三师”志愿者们热情高涨,积极踊跃报名参加。
“实践证明,‘三师下乡’效果很好,这种模式不仅局限于广东,可以在全国进行推广。”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许瑞生建议,由住建部联合规划学会、建筑学会、勘察设计协会等行会组织发出志愿倡议,发动建筑师、规划师和工程师下乡,与村委会结对进行点对点咨询,开展乡村规划与建设。同时,“三师”志愿者通过乡村实地考察,学习“工匠文化”,可以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重补传统古建筑和古民居知识,重拾中华传统建筑文化自信。
许瑞生委员的提案得到了其他全国政协委员的热烈响应。“‘三师’乡村咨询志愿活动很好,既为乡村规划建设添‘智砖’加‘慧瓦’,也为久居城市的规划建筑师找回乡土之根创造平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建设集团副总经理窦晓玉为这个建议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