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长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开 规章库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政府信息公开

索引号: 006939748/2001-00042 分类:
发布机构: 广东省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01-02-11
名称: 2001年2月11日广东省省长卢瑞华 在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文号: 发布日期: 2001-02-11
主题词:
【打印】 【字体:    

2001年2月11日广东省省长卢瑞华 在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01-02-11  浏览次数:-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1年2月11日在广东省第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广东省省长  卢瑞华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九五" 时期工作回顾

  “九五”时期,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广东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五大精神和江泽民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 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重要指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 外向带动、科教兴粤、可持续发展" 三大战略,增创 "体制、产业、开放、科技" 四大优势,积极扩大内需,努力消除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妥善化解我省地方金融风险,实现“稳中求进,有效增长”。

  全省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居全国前列,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已经实现,省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 计划的各项任务也基本完成。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预计 2000 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9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 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2973元,比上年增长8. 9%,按可比价计算,分别是1995年的1. 6倍和1. 5倍。

  预计“九五”时期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基本达到“九五”计划中提出的年均增长11%左右的预期目标。200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 3206亿元和 4072 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7. 9%和11. 4%,比1995年增长37. 8%和76. 7%。三大产业比例由1995年的15. 1∶50. 2∶34.7变化到2000年的10.4∶51. 1∶38. 5.2000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7. 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 1%,是1995年的2. 4倍。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通过整顿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农金会并对其支付风险实施" 一揽子" 处置方案,基本化解了我省地方金融机构支付风险,地方金融资产的清收工作也取得了初步进展。

  ——" 科教兴粤" 成效显著。强化教育的基础地位,全省已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 35%。改革科研体制,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继续居全国领先地位,申请专利量连续6年居全国首位。预计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14. 7%, 比1995年提高6. 4个百分点。——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大力调整优化外贸出口结构,开拓海外市场,在美国、欧洲、南亚、北非及香港等国家与地区举办了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积极实施" 走出去" 战略,重点扶持一批境外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有效利用外资。2000年全省外贸出口总额919. 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 3%,是1995年的1. 6倍,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品出口比重由1995年的5. 7%提高到19. 2%。2000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22. 4亿美元,是1995年的1. 2倍。" 九五" 期间,共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98. 0亿美元,是" 八五" 时期的1. 8倍。——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水利、交通、能源、环保及城市公共设施的投入, 加快建设现代信息基础设施。

  “九五”期末,全省公路里程达97000 公里,公路密度达54. 5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1185公里,新增827公里,分别是“八五”期末的3.3倍和2.4倍;到2000年底,全省电话普及率达38. 8%,比1995年提高26. 7个百分点;发电装机容量达3185万千瓦;修建、加固江海堤围2117公里。自来水供水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分类指导,促进不同区域建设发展。制定并实施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划,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在全省现代化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加大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对16个贫困县采取了进一步的帮扶措施,加快脱贫奔康步伐。全省山区、贫困地区开展以行政村通机动车为主的村级" 四通" 、贫困户人均半亩" 保命田" 为主的" 四个一" 扶贫两大会战,已完成预定目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的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全省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有60个县(市、区)实现小康。举办了珠江三角洲与山区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推动珠江三角洲与山区经济技术贸易合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 加大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的力度,煤炭、制糖、纺织三个行业脱困和重点亏损企业的扭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加快,初步建立起国有资产监管和营运体系。到2000年底,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社会保险扩面征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00年底,全省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人数达864. 6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748. 48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实现年初预定的目标。巩固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 三项改革".建立了人才、技术、产权、有形建筑、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认真实施省级政府机构改革。改革后,省政府机关机构数减少13个,行政人员精简49. 4%,进一步推动了政府职能、工作方式和作风的转变。

  ——人民生活逐步改善。200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9761元和3654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 0%和0. 7%,均是1995年的1. 3倍。到200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 5%。按户籍人口计算, 城市化水平达31. 5%。 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19. 5平方米和22. 4平方米,比1995年分别增加3.3平方米和1.6平方米。环境综合指标达73分。森林覆盖率达到56. 9%。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果。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 在省委领导下, 全省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以及高等学校全面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教育。全省城乡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广泛深入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推动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上新水平,深圳、中山、肇庆和广州市天河区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城区)

  光荣称号。各级政府积极关心和支持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 双拥" 工作取得新的成绩,驻粤部队为地方" 两个文明" 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全省开展了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的野蛮暴行、批判李登辉的“两国论”、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等三项斗争,广大干部群众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精心组织迎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各项工作。

  努力推进依法治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行政取得明显进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搞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圆满完成“三五”普法任务。

  大力整治社会治安,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及其他社会丑恶现象。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了一批精品佳作。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5年的12. 4‰降至2000年的10‰以下。基本实现了90年代广东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医疗卫生、新闻出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民政等各项事业都有新发展。

  各位代表,“九五”期间,我省逐步解决了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克服了“九五”前期通货膨胀的影响,抑制了“九五”后期出现的通货紧缩趋势,逐步化解金融风险,积累了进一步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运行正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这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同心协力,开拓进取,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公安干警以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关心支持广东建设的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通过“九五”时期的成功实践,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积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和体会: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广东实际,充分发挥全省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第二,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努力朝着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第三,必须坚持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改革为动力,积极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不断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第四,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五,必须坚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拓展我省经济发展空间。第六,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做到两手都要硬,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创造良好环境。

  回顾“九五”时期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第一,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步伐较慢;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二,体制改革在某些方面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还没完全到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尚未健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化解金融资产风险,依法清收债务的任务还很艰巨。第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仍然较大。人口增长压力大;劳动就业、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日渐突出;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水质保护措施力度不够。第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两翼、粤北山区与珠江三角洲的差距仍然较大,山区及贫困地区脱贫奔康任务还相当艰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特别是去年农民收入增加不多。第六,对教育、科技的投入仍不足,教育、科技的发展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七,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面临新的问题。依法治省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市场秩序混乱,社会治安问题突出;腐败现象、行业不正之风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比较严重。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 十五" 时期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 十五" 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五”时期是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奠基期,也是我省经济结构调整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期和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渡期。

  当前,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已摆脱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经济呈现复苏趋势。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扩大内需,推动经济进入一个稳定的增长周期。我省国企改革和脱困取得阶段性成效,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困扰我省多年的地方金融支付风险得到基本解决,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我省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尤其是科技创新能力、社会投资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因此,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抓住机遇,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在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努力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要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个主线,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满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力争" 十五" 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新的突破。

  根据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中共广东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省政府拟出了《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

  " 十五" 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是: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居全国前列,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有较大提高,不同类型地区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外开放上新水平。科技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生态环境较大改善,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有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 十五" 时期我省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 5%;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 5%。

  " 十五" 时期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是:

  一、突出抓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优化提高第二产业,把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为我省经济的第一增长点,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壮大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改造提高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汽车、医药、造纸、环保等一批有潜力的产业。加快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构建和完善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的产业组织体系。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加快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垄断,扩大第三产业吸纳外资和民资的领域,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第三产业开放和发展的新格局。重点发展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现代流通、旅游、房地产、中介和社区服务等行业。切实加强第一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继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兴农,大力发展高质、高产、高效农业以及生态农业、出口创汇农业,推进海洋综合开发。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健全农业保护机制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珠江三角洲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和雷州半岛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二)调整城乡结构,加速城市化进程。建立以广州、深圳为龙头,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

  到2005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0%以上,其中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达60%左右。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促进城乡一体化。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重点加强高速公路网、信息网、分质供水网、天然气网、电网、地铁、轻轨、航空港、海港等“五网、两铁、两港”建设。加快高速公路网建设,实现2005年年底前全省所有地级市通高速公路,市到县通一、二级公路;在珠江三角洲及其他有条件的城市,有计划地建设自来水能直接饮用的居民小区分质供水系统;在珠江三角洲规划建设液化天然气输气主干管线;继续实行电力建设适度超前的方针,积极吸纳国家西部电力向我省供电,有计划淘汰小火电机组,实现“以大顶小”,建设大型骨干电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完成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加快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规划建设以广州为中心、衔接港澳的珠江三角洲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加快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的航空港体系以及以广州港、深圳港、汕头港、湛江港、珠海港等枢纽港为中心的港口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防汛、防旱、防风的“三防”工程和非工程体系;继续抓好北江大堤、十大堤围和重点江海堤围的除险加固和安全达标工作,综合整治珠江八大出海口门。

  到2005年,全省大中城市防洪能力达到100年一遇、大江大河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的标准。重视做好预防地震工作。

  (三)调整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加快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发展步伐。按照“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方针,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东西两翼地区和粤北山区的发展。强化广州、深圳两市科技、教育、文化、信息、金融、商贸、交通和旅游的区域中心地位,使其成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核心基地;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围绕201 0年左右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传统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新水平;东西两翼地区以调整经济结构为契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三高”农业、特色工业、海洋产业、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提高工业化水平,壮大经济总量,力争总体达到较宽裕的小康水平;山区以全面实现脱贫奔康为总任务统揽工作全局,加大开发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工业化进程,改善投资环境,创造条件承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辐射;贫困地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确保到2003年全省16个贫困县实现脱贫目标。

  加大省对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和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安排东西两翼和山区地级市的高速公路建设资金,确保山区地级市高速公路2003年建成通车。

  二、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高起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软件、超高速网络系统、新一代移动通讯装备和数字电视系统等核心信息技术,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培育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著名品牌、在国内占有一定市场比重、在国际占有一席地位的信息装备制造企业和软件企业。重点建设好珠江三角洲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广州、深圳、珠海等地信息软件园。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企业主体、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连接全省的宽带光纤主干网,推进电信、电视和计算机“三网融合”。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及其相配套的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系统建设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础性数据库、公益性信息资源交换中心,推进全社会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技能,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的计算机及网络的应用程度,在各类学校普及计算机和网络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

  三、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的重点:

  (一)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按照“调整布局、有进有退、加强重点、优化结构”的方针,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使国有资本向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集中。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相互投资、参股,建立新的经营机制。把发展非公有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私营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建立以产权为纽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企业按公司制改组的步伐,通过股票上市、外资入股、企业相互参股、收购兼并等多种资产重组形式,把一般竞争性行业企业改造为产权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三改一加强”,形成一批主业突出,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继续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建立中小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行经营者年薪制或持股经营,试行期权分配和红股奖励。

  (三)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强化市场监管,打破市场壁垒、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规范和发展资本、产权、土地、技术、有形建筑、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改革和完善交通、电力、通信、信息、旅游、中介服务、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的市场准入规则。全面实行价格听证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以保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力度。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人才的所有制和身份界限,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对人才的考核、任免、激励、监督制度,形成有利于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的机制。

  (四)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加强政府对全社会的宏观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本完成政府主要经济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审批制向核准和备案制的过渡,建立政务公开制度,增加政策和办事程序的透明度。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调查研究,转变工作方式和作风,提高办事效率。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增强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政府逐步退出一般性竞争领域投资,确立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主体地位。

  科技创新的重点:

  (一)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继续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我省研究开发的骨干力量;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与世界跨国公司合作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成为我省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扶持有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二)发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依托作用。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选择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建设和扶持一批对全社会开放的重点实验室和重点科研基地。

  (三)进一步推动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逐步把开发应用型的科研机构由事业法人转为企业法人,实行企业化经营;从事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机构要以应用研究为重点,并逐步成为全省中长期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的骨干力量;咨询服务型的科研机构要走向市场,逐步形成社会化的科技服务网络。

  (四)继续办好现有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支持建设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和高新技术成果中试基地。

  (五)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机制。增加财政对科技投入。制定风险投资扶持政策,发展民间风险投资机构,建立风险资本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四、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举的外向带动战略

  (一)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国有外贸企业的公司制改造步伐,积极探索建立技工贸结合的外贸公司和中外合资外贸公司。

  (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实施科技兴贸,加强对传统出口产业的技术改造,扩大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加工贸易,扩大一般贸易出口,推动技术和服务贸易出口。巩固港澳台和东南亚等传统市场,扩大美国、欧盟、日本等重要市场,拓展新兴市场。

  (三)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重点吸引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和大财团的直接投资,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海洋产业、基础设施、开发性农业、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等。加快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四)实施" 走出去" 战略。推动以技术和设备为资本的境外加工贸易,利用当地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扩大产品出口;支持优势企业在海外参与资源开发,补充国内不足之资源;促进商贸企业在海外建立销售服务网络;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国际服务贸易。完善鼓励" 走出去" 的有关规则和扶持政策。

  (五)拓展粤港澳台合作领域。巩固发展粤港澳在商贸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扩大在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教育、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继续推进对台招商和对台贸易。

  (六)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企业主体、共同发展”的方针,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鼓励企业以品牌和技术等无形资产参与外省的资产重组,建立新的生产基地。

  五、加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力度

  (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落实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三为主”方针,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计划生育户生产生活保障机制和节育技术服务体系。巩固和发展县、乡、村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

  (二)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加快实施“碧水”、“蓝天”工程,防治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珠江、淡水河、观澜河、岐江河、榕江、练江、枫江、小东江、东莞运河、天沙河、汾江河等。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实行二氧化硫、工业烟尘等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综合防治。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再立项新建设燃煤电厂。

  (三)健全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机制。提高二氧化硫排污费和生活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逐步实现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及运行的市场化、产业化;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制度,强化环境影响评估、综合决策、公众参与以及重大决策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全省环保监测网和环保区域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江河下游地区对上中游地区环保的补偿制度。

  (四)合理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切实保护耕地,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千方百计保护好江河水资源,特别是饮用水源,高度重视全省水资源特别是粤东、粤西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实施“青山”、“绿地”工程,巩固造林绿化成果,加强生态公益林、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依法保护野生动物。健全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和跨地区利益平衡机制。加强供水和节水的管理,实行自来水用量超标水价递增制度。

  六、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以建设教育强省为目标,重视抓好幼儿教育,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到“十五”期末,全省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8%,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70%以上,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6%。重点建设一两所世界知名的大学,一批学校和重点学科进入全国同类学校前列。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制定和完善社会办学的准入规则,推动办学主体多元化。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完成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吸引国内外名牌大学来粤合作办学和进行学科研究。建立多元化教育投资机制,保持政府在教育投入中的主导作用,省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每年提高1- 2个百分点。

  (二)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扩大社会就业面。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鼓励扶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举办生产自救型经济实体。大力发展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依法推行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巩固完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险。改进地税机关统一征收社会保险费办法,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建立稳定、有效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营运、管理机制。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以个人自我保障和家庭互济为主、集体共济、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全面推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的社会化进程。进一步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视发展老龄事业。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三)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特别要关注增加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十分重视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培育住宅、汽车、信息等消费热点,拓展文化、教育、旅游、保健、体育等消费领域,取消不合理的税费及其他限制消费的政策。

  (四)发展卫生事业。逐年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尤其要重视提高自来水普及率,降低婴儿、孕产妇死亡率和传染病发病率。建立新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对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制定并实施不同的价格政策。

  整顿医药市场,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

  (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教育全省人民。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继续深入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

  教育活动。加强社科理论研究和新闻宣传工作,重视新闻网站建设和管理。加强科学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继续实施文化事业的“南粤锦绣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善,融科普教育、知识传授和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阵地,加强农村文化场馆建设。培育发展文化产业。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竞技体育,努力开拓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群体培训等体育市场。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健全国防动员体制。

  (六)加快依法治省步伐,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着重抓好国有资产管理、股份制改造、科技教育、城市规划管理、社会经济秩序、可持续发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法制建设。强化依法行政,广泛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复议工作。

  建立和完善司法机关、司法程序的内部约束机制与责任追究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大力推广法律援助制度。坚持法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开展全民普法教育,倡导社会公德,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效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厉打击各类犯罪,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扎实工作,为“十五”计划开好头起好步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是全面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实现" 十五" 计划目标,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省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中共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总目标、总任务统揽全局,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继续实施" 三大战略" ,增创" 四大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巩固和扩大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成果。积极做好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准备工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参与世界经济竞争能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实现" 十五" 计划开好头起好步。

  今年我省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出口总额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 5‰以下。

  一、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在确保285万公顷基本农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围绕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经济作物布局和品种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扶持办好农业龙头企业。搞好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服务。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和畜牧业。进一步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和树种结构。重视解决东西两翼缺水问题,加快雷州半岛改水治旱工程,启动韩江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程。引导组织山区、贫困地区劳务输出。采取转移支付等帮助措施,在全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治理涉农收费,降低农村电价,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加快工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快以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形成一批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优势产业和产品。继续扶持工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关闭一批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小企业。支持大型企业实行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利用品牌效应,做大做强,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入竞争机制,放宽行业准入限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业发展。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房地产业,放开搞活房产二级市场,推动房改房上市。推广和规范物业管理。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品,推进实施国民旅游计划。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企业、机关单位服务社会化。

  二、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加快体制创新突出抓好国有经济战略重组和体制创新。按照优化结构、有进有退、抓大放小、强优汰劣的原则,做到进而有为、退而有序。加快建立在一般竞争性行业中的国有资本以及过剩生产能力的退出通道。从今年起,在一般竞争性行业不再新组建国有独资企业。发挥全省百户建制示范企业的示范作用,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全面加强企业管理。完善对企业监督、激励机制。加快制定国有骨干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和办法,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增值。

  加快垄断性行业改革。进一步打破交通、通信、旅游、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的行业垄断。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研究制定对供水、供气等垄断行业的改革管理办法,引进竞争机制,实现垄断企业产权多元化。

  依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在巩固去年扩面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从业人员和劳动合同管理,依法强制推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改进社保费征收办法,规范缴费行为,加强基金征缴。加大各级财政筹措资金力度,努力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积极探索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社会化。全面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农村群众性的医疗互助保险组织。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帮助特困群众解决子女入学、住房、医疗、法律援助等困难问题。办好劳动力市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发挥职业介绍机构的服务功能,发展弹性就业模式,逐步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有效促进就业。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发展集体和个体、私营企业,扩大就业门路。

  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省市、县、镇机构改革。

  三、加快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继续支持企业集团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抓好50家省级重点工程技术中心的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科技创新百项工程”、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完善应用型科研机构企业化改革,大力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鼓励高等学校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新技术资本市场。努力办好高新技术开发基地,扶持现有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继续改造薄弱学校,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调整优化结构,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奠定基础。

  依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多元化的教育投资机制,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办学。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切实解决个别地方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办好校有科技企业。努力把合并后的中山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

  四、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推动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运用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力支持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的发展,加强核心技术、关键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催生和支持一批生产信息技术产品的大型企业,形成技术和规模优势。积极引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项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开放式的信息网络,突出抓好宽带网络建设。

  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运用。以信息技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物料、资金、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逐步推行电子政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社保、卫生、文化、档案、社区服务和农村基层管理等方面的运用。

  开展信息技术普及工作。在全省推广南海市的经验和做法,发挥各地优势,积极推动政府行政管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信息化。

  五、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突出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发挥广州、深圳对全省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重点抓好城市中心区和重要地段详细规划的编制,加强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协调,促进城市间的功能互补,避免重复建设。防止盲目扩大城市面积、乱占耕地。

  加快发展小城镇。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推进小城镇建设,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调整建制镇的行政区划。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推动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与广大山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技术协作,促进山区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加工增值。 帮助山区兴办龙头企业。 巩固扶贫“两大会战”成果。坚持开发式扶贫,加强统筹,在资源配置上合理地向山区和贫困地区倾斜。提高对山区县、贫困县和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国道、省道公路建设补助标准。继续贴息支持山区县农业开发和小水电建设。继续实行对山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帮扶和挂钩扶持,积极推动科技、教育、卫生和生态扶贫。加快16个贫困县脱贫奔康的步伐。

  六、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科技兴贸,努力扩大外贸出口。继续扩大机电产品出口,加快家电、服装等传统出口商品升级换代,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支持优势企业到发展中国家开展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投资,带动原材料、设备、技术和服务出口。推进外贸企业与生产企业相结合,走技工贸一体化的路子,实现集团化、集约化经营。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发挥海关、银行、外汇管理、税务、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作用,促进我省外经贸发展。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加快服务业吸收外资步伐,鼓励外商投资发展商业、旅游、建筑、运输等服务业。鼓励外资通过参股、合作、兼并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中小企业的改组、改造。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管理。办好第三届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推动粤港在创新科技产业领域的合作,继续推进粤澳、粤台经贸技术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海外侨胞众多的优势,做好侨务和外事工作。发挥国际友好省州、城市作用,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

  做好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准备工作。抓紧清理和修订有关的涉外政策法规。加快对重点行业进行调整重组,大力培养各类外经贸人才,切实保护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七、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推动生产和消费发展加大投资力度。积极争取新的国债资金,落实国债项目的配套资金。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一批对“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大的项目。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引导集体、私营、个体经济扩大投资。加强建设工程监管,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继续实施鼓励消费的政策。提高各项改革措施的透明度,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加居民即期消费。改善消费环境,规范垄断性行业和服务业价格行为,全面推行明码标价和收费公示。培育旅游、住房、汽车、教育、信息服务等消费增长点。进一步开拓省内农村市场,降低农村电价,增加农村商业网点,促进农民消费。

  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继续组织大企业集团到西部重点城市开展经贸洽谈,大力发展与西部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支持有优势的企业到省外尤其是西部地区投资办厂。

  八、积极推进公共财政管理,清收地方金融资产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例,增加财政对基础设施、农业、扶贫、教育、科技、环保等方面的支出。进一步加大省财政对困难市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全面实行政府采购制度。扩大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范围,清理编制外财政供养人员。积极推进预算编制改革,加快部门预算编制试点工作。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切实加强对各类专项资金审计监督。

  抓紧落实对行政事业单位和财政拨款的基本建设重点项目派驻财务总监工作。

  加强税收征管。坚持依法治税,进一步加强税收的征收管理,积极稳妥做好费改税工作。加大税务稽查力度,依法清理和收缴欠税。进一步整顿地方金融机构,大力清收地方金融资产。按照以市为主、统一处置的原则,做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和农金会资产处置工作。加大资产清收力度,强化手段,追收各项欠款,妥善做好资产保全、盘活和变现工作,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进一步强化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整顿和监管。依法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努力重建地方金融信用和金融秩序。严肃财经纪律,整顿社会信用,规范契约关系。

  九、把可持续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重点加强农村、城镇个体户和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努力向低生育水平过渡。继续健全农村计划生育户养老保险机制。做好老龄人口工作。

  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搞好环境保护。加大重点区域和流域水污染整治力度,保护重要江河湖库以及饮用水源水质。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型产业,促进节约用水。抓好酸雨与二氧化硫控制区的污染防治,加大对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治理,推进机动车油改气示范工程,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和环境保护资金的投入。继续抓好造林绿化,加快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切实保护各类自然资源,保持生物的多样性。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制止盲目围海造地,制止掠夺性捕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增强对灾害的预测和抵御能力。

  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文化事业。按照中共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全省乡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继续深入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推进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鼓励社科工作者积极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

  鼓励文学艺术创作贴近生活,多出精品。加强山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

  发展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继续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全面推行医药分开核算,进一步规范全省医疗收费项目,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招标制度。加强药品市场监督管理,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健全和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巩固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成果。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性健身娱乐消费,发展体育产业。落实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做好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加强国防教育,做好拥军优属、民兵预备役工作。

  承办好第九届全国运动会。按照“一流设施、一流环境、一流组织、一流成绩”的要求,抓紧九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保证九运会举办圆满成功,争取赛出好成绩。

  十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整治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集中力量开展以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偷税骗税、骗逃套汇和走私贩私、逃废债务为主要内容的“整治年”活动,以“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商品、重点市场”为主要对象依法进行专项整治,规范经营主体准入行为,规范市场竞争行为,规范交易行为,规范执法行为,为市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秩序。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努力消除事故隐患。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及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坚持不懈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坚决依法取缔“法轮功”邪教组织, 继续揭露和批判“法轮功”反社会、反人类、反科学、反政府的反动本质,依法严厉打击极少数违法犯罪分子,坚持不懈地教育、团结、挽救绝大多数“法轮功”练习者。严密防范和坚决粉碎境内外敌对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的阴谋活动,确保社会稳定。

  切实加强民主建设。坚持并完善政府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检查监督。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人民代表建议、政协提案和“直通快车”件。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民主人士和人民团体参政议政意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畅通信访渠道,及时了解民情。巩固和完善村民自治,在继续抓好村务公开、乡镇政权机关政务公开和厂务公开的同时,在县级政权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

  强化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提高政府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的水平。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完善和强化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坚决惩治腐败行为。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建设廉洁高效政府。推进司法改革,确保司法公正。开展" 四五" 全民普法教育。做好对特殊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

  各位代表!“九五”时期的各项工作为广东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认清形势,坚定信念,狠抓落实,乘势前进,为实现" 十五" 计划的宏伟目标,实现新世纪的开门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