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006939748/2007-00055
卫生、体育、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7-02-01
印发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粤府办〔2007〕6号
2007-02-01

印发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7-02-01  浏览次数:-
粤府办〔2007〕6号

━━━━━━━━━━━━━━━━━━━━━━━━━━━

 

印发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〇七年二月一日


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粤发〔2006〕3号),全面振兴和发展我省中医药事业、产业和文化,进一步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中医服务覆盖面较广。至2005年,广东省有中医院(含中西医院、民族医院)144家,病床20360张,其中全国示范性中医院9所、省级示范性中医院7所、甲等中医院56所(其中三级甲等13所)。大部分综合医院设立了中医科,90%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提供中医药服务。

  中药产业发展居全国前列。目前我省已拥有一批有影响力的中药企业集团,并形成较为完善的中药产业链,是我国中药出口大省。2005年,全省有中药饮片加工企业29家,中成药制造企业78家,中成药生产企业全部通过药品生产质量规范(GMP)认证;中药产业销售收入89.2亿元,其中中药饮片业销售收入13.6亿元,占全国9.1%,中成药制造业销售收入75.6亿元,占全国8%。

  中医药研发体系初步形成。2005年,全省有各级中医药科研机构13所,工程师956人;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5个。至2005年,全省共获各级科技成果奖237项。

  中医药类高等教育体系日趋完善。2005年,全省共有中医药类本、专科专业点52个,毕业生达2134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215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17人,是全国中医药学科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和硕士点最多的省份。

  (二)存在问题。

  我省中医药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的中医医疗机构长期投入不足,基础较差,中医“简、便、验、廉”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中药产业产、学、研脱节,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对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积极性不高,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在全国有绝对优势、特色鲜明的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品种较少;中医药关键技术研发能力较弱,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和技术支撑平台不够完善;广大农村中医院和城市社区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匮乏等。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市场竞争与政府扶持、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以整合资源、发展事业、做强产业、弘扬文化为总方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健全各级中医院综合医疗服务体系、中药产业体系、中医药人才支撑体系和科技创新研发体系等四大体系为目标,紧紧围绕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水平、做强做大中药产业、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强化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等五大任务,重点建设名院名科、名企名药、名医名校、技术创新和中医药文化等五大工程,全面振兴和发展我省中医药事业、产业和文化。

  (二)发展目标。

  ——健全各级中医院综合医疗服务体系。到2010年,建成1所医疗、管理、服务水平一流,科研实力雄厚,人才培养走在全国前列的“研究教育型中医院”;10所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县级中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带动作用明显,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设立中医科;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建设进一步加强,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中医诊疗手段进一步完善,中医临床疗效稳步提高,在重大疑难疾病防治等方面有新突破。

  ——健全中药产业体系。到2010年,中药工业产值达到280亿元,占全国15%左右,单个企业单个品种销售额超5亿元的达到5个以上,超亿元的达到10个以上;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品种25个以上,完成5—10个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中药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达15%左右,争取有中药产品通过药品注册进入国际主流药品市场。培育若干家产值超百亿元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引导中小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大、中、小型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建设10个左右通过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的药材种植基地,10家以上通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加工企业,5家左右拥有500个以上连锁分店、通过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建设若干家集中药仓储、加工、交易、配送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现代物流基地和主要中药产品出口基地。

  ——健全中医药人才支撑体系。依托医药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著名中医院和名医名师,培养若干尖端人才、一大批适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到2010年,争取培养1-2名中医药领域的院士,培养引进20名左右学术造诣高、国内知名的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培养10名左右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中医药名家、100名省内中医药界学科带头人、1000名具有中医专业特色并有较高诊疗水平和研发创新能力的中医骨干人才、10000名具有较扎实中医药理论知识和较高临床诊疗水平的基层医院及乡镇卫生院从业人员;培养一批中医药管理、知识产权、中医药国际化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和提升中医药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和素质;建设一批中医药名牌专业。

  ——健全中医药科技创新研发体系。逐步完善中医药基础理论创新体系,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自主创新研究、重大疑难疾病防治研究,力争在中医藏象、证候、情志理论及重大疾病治疗等领域的研究有所突破;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现代中药研发体系,建立完善新药研发技术平台,攻克有效成分提取技术、中药制剂制备技术、质量控制技术等关键性共性技术。加大中医药研发经费投入,到2010年,大、中、小型中药生产企业研发经费分别达到其年销售额的3%、2%和1%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水平。

  建设中医名院。以建设“研究教育型中医院”为重点,抓住影响临床疗效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以科研带动临床,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不断增强和完善其综合服务功能,在全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建设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以现有条件较好的市级中医院为基础,建设在当地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特色浓厚、优势明显,设施、人才、管理、科研、服务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促进当地中医医疗水平的提高。

  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充分吸收和利用现代医学理论、技术及方法,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深入探索中西医学术和临床实践的结合点,促进中西医医疗、学术等方面的交流融合。重点支持组建2-3个省级中西医结合医院或医院集团,发挥规模效益,提高带动辐射能力。

  打造中医名科品牌。发挥优势,总结经验,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推动中医专科(专病)建设。以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为龙头,以省级重点专科(专病)为骨干,加快各地区中医专科(专病)协作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中医院开设亚健康科室,开展临床诊断和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上工治未病”的独特优势。鼓励将有临床疗效优势和特色的中医专科专病专方研制开发为院内成方制剂。

  完善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中医药服务网络。明确县级中医院为基层中医工作的骨干机构,着力加强硬件及内涵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形成中医业务强项。到2010年,广东省县(市、区)级中医机构普遍具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强的综合服务功能,能在全县(市、区)起龙头带动作用。在广东省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大力宣传中医药的优势和特点,组织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医疗、预防、保健的全过程,不断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根据当地的常见病、多发病,开设中医药专科(专病),并逐步形成特色。

  (二)做强做大中药产业。

  打造大型中药企业集团。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技术和管理模式,通过联合、兼并和重组,引导产品、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进一步向大企业集团集中,逐步形成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协作、互补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格局。

  培育现代中药产业基地。积极支持中药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塑造“大广药”区域品牌,提高产业投资吸引力,提升区域中药产业整体规模。通过产业集聚,实现资源共享,提升中药产业区域创新能力,发挥区域品牌效应。以广州医药集团等优势企业为核心,以大学及科研机构为支撑,支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和中山等地发展成为广东省中药产业集群区,带动我省其他地区中药产业的发展。

  加快新药开发和名优品种二次开发。重点瞄准重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病毒性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糖尿病、老年性疾病)、常见病和亚健康,加快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中药新药品种。鼓励企业利用新方法、新技术,对市场销量大的名优中成药品种进行二次研发,提升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打造知名品牌,扩大市场规模,形成10个以上拳头产品。引进国际领先水平的医药技术和设备、先进管理经验和模式,改善和提升中药研发和生产工艺水平。加强名牌产品和知名品牌保护工作,打造优质中药材品牌和“广药”品牌。

  加快制订广东中药优势品种的质量标准。以现代指纹图谱、全息智能模拟技术等新方法、新手段制订中西方认同的中药指标体系,并用于中药材研究、种植、生产、经营和使用的质量控制。通过实施中药质量标准现代化工程,抢占发展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建立省、市、县三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完善中药再评价系统和监管体系,指导科学合理使用中药,确保用药安全,维护广东省中药产品形象。

  规范中药材种植及饮片、配方颗粒的加工。适应市场需求,规范中药材种植、生产和经营。以广东特产南药及“广药”品种为重点,依托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根据广东各地区气候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道地药材,进行规模化和规范化种植和品种经营。推广成熟的规范化基地种植经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投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在梅州、阳江、茂名、清远、湛江、河源、韶关、揭阳、云浮、肇庆等地建设道地药材GAP产业基地。通过优良品种的培育、无公害病虫防治、高效安全肥料的筛选使用等具体措施,高标准控制道地药材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从源头上解决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促进省内中药优势产业链的形成,创立粤产“绿色中药”品牌。大力推进中药饮片企业GMP改造,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切实加强质量检验,确保药品质量。发展中药材提取物生产和以中药材为基源的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相关产品,扩大中药材应用范围和市场。促进中药材流通,鼓励中药工商企业参与中药材基地建设,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的良性循环。

  拓展中药出口市场。重点支持广东省主要中药产品出口企业,开发、出口适合国际市场需要的中药产品。继续加强粤港澳合作,整合各地区管理、研发、信息等资源,共同研究开发中药新品种,联合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与台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积极吸引外商投资中药生产企业,鼓励国外资本参与广东省中药企业改制、重组,成立合资企业,支持国外企业以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形式与广东省科研机构、实验室和企业开展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中药企业到国外投资设厂。

  大力发展中药现代物流业。培育一批具有“统一品牌、统一质控、统一配送”的现代化中药物流企业,支持建设若干现代化中药物流中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中药电子商务平台,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中药销售网络,扩大中药贸易规模,培育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医药港。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创新中医名医“薪传”机制。聘请全国中医大师名家来粤以师带徒的形式帮助我省培养中医人才,吸引全国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到广东省进行临床研修。以名老中医工作室为示范点,在继承发扬传统师承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新的继承工作模式,促进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博采众长,使中医药理论在师承实践中发扬光大。同时,联合多学科人才,开展与经验继承相关的科学研究,促进继承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省选拔中青年西医临床骨干进行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配备名师指导,培养新一代中西医结合骨干人才,充实壮大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

  完善中医药顶尖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形式,加快我省中医药顶尖人才队伍建设。以国家重点学科为载体,构建创新团队,通过承担高水平的科研任务,搭建我省中医药顶尖人才的成长平台。利用广东中医药发展的特色与优势,努力为中医药领军人才创业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中医药院校建设。通过培养、引进等方式,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大中医药教育体系的改革力度,改进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训练模式,增设新兴、边缘学科,开展多学科交叉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进一步扩大中医药类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到2010年,中医药类本、专科专业点达到60个,招生规模达到8000人左右,在校研究生达到3500人左右,其中博士生800人左右。增设2-3个中医药类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增设10个左右硕士点。进一步扩大中医药留学生招生规模。加强中医药创新人才、营销人才和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中医药类职业教育,为中医药发展输送实用型人才。

  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完善中医药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体系,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自学考试、院校进修、专题研修、非学历培训、远程教学等不同方式,为广东省县级中医院和乡村、社区医疗机构培养中医临床从业人员,努力改善基层中医药基础条件薄弱、人才缺乏的状况。

  (四)强化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强化中医基础研究。遵循中医药学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前沿理论、方法及技术,对中医藏象、证候、经络、病因理论及方剂、药性理论等中医药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强四诊客观化识别、中医药研究方法学、中西医比较、中医术语的标准化和国际化表述的研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中医临床研究。按照前瞻性、创新性的要求,加强重大疾病、疑难疾病、亚健康的中医药防治方案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建立规范化的广东省中医临床科研协作网。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为切入点,对中医药诊疗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疾病开展系统研究,力争在心脑血管疾病、病毒性疾病、老年性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疾病防治技术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密切跟踪医学前沿,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的创新性研究,探索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在防治重大疾病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的作用及规律,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

  突破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突出资源特色、产业化需求和知识产权导向,加强多学科协同攻关,重点加强种质优化、种植、炮制加工、制剂、质量控制、药效筛选及评价技术研究,力争在现代中药生产关键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抢占中医药发展战略制高点。

  建设中药研究创新技术平台。以我省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等主要研究基地为依托,有效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研发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设中药活性物质筛选平台、药物安全有效性评价平台、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纯化平台、制剂相关技术平台、质量控制技术平台、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平台,提供具有全行业领先水平、开放式的科研条件和技术指导服务,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建立和完善南药现代质量标准体系。积极组织实施“提高国家药品标准行动计划”,抓紧制定完善《广东省药材标准》、《广东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广东省医院制剂规范》。增强医药企业质量意识,建立健全药材种植、加工、运输、提取的工艺标准和操作规范,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具有广东特色的中药现代质量标准控制体系。制定中药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并推动其成为国家和国际通用技术标准,掌握中药标准竞争主动权。形成完善的中药质量检测控制体系,为中药材种植、经营,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药进出口贸易提供及时、准确、公正的检测服务平台。

  加强中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中医药研究项目及成果、各类中药方剂、国内外中医药研究状况等资料,建立中医药信息化管理服务网络、数字化中医药科研信息资源平台,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广东省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标准化研究,制订广东省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战略、中医药标准化战略,并建立相关数据库、服务平台及预警机制。建设广东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对道地、濒危、珍稀药材进行战略性保护,形成稳定的优良中药材原料基地。

  (五)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加快中医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中医院要将中医药文化特征作为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建设系列化的中医药公共文化基地,使之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公共教育场所和面向海内外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窗口。

  加强中医药文献整理出版工作。积极开展岭南中医药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搜集整理岭南中医药文献、广东名老中医学术成果和经验,出版岭南中医药系列著作和中医药科普读物,传播普及中医药知识,提升我省中医药学术文化的影响力。

  促进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抓紧培育我省中医药文化产业链,开辟中医药产业新领域。借助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名校品牌,以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带动中医药传统文化资源的中下游产业开发,促进中医药文化消费成为当代健康新时尚。

  四、重大工程及项目

  为落实我省中医药发展“五大任务”,“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名院名科、名企名药、名医名校、技术创新和中医药文化等“五大工程”,作为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的优先领域。

  (一)名院名科工程(共5类项目)。

  中医名院示范项目。支持省中医院建设“研究教育型中医院”示范项目,使之成为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示范型现代化中医院之一。对省第二中医院(省中医研究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进行改造扩建,充分发挥其在中药剂型改革、南药开发应用研究等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集科研、教学、医疗服务于一体的中医名院。

  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项目。发挥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科群优势,建设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南方中西医结合医院。依托中山大学多学科综合优势,建设1所以诊治疑难杂症为重点的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南海中医院为基础,整合区内优质资源,建设一所不设行政级别的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新方法、信息化改造和中医院事业制度改革等方面的综合试点。加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医院和中西医结合肝病肾病医疗中心等项目建设。

  中医名科升级项目。根据疾病谱的变化及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结合区域医疗资源配置,重点建设中医心脑血管病、肾病、乳腺病、皮肤性病、髋关节病、高血压、中风、消化病、血液病、妇科病、脑病、脊柱病、风湿病、传染病等专科项目,打造中医特色鲜明、临床诊疗水平全国领先的名科品牌。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加强县级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提高中医临床服务水平。支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恩平分院建设“体制创新型中医院”,使之成为具有示范效应的县级中医名院。加强城市社区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完善社区卫生机构的中医药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示范社区”。

  岭南中医适宜技术及民间验方、单方整理研发项目。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组织对疗效确切,操作规范、简便的岭南中医适宜技术及经方、民间验方进行挖掘整理,开发应用,传承创新。把广东省所有民间具有一定影响和有30例以上确切临床疗效的中医适宜技术和单方、验方收集并建立数据库予以保存;整理出一批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适宜技术,加强对若干个单方、验方进行药效学机制和毒理研究,为一、二类新药的开发提供良好的前期基础。

  (二)名企名药工程(共9类项目)。

  名企示范项目。发挥我省大型中药生产企业的龙头作用,重点支持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名优产品。

  中药新药、名优中成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发挥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等院校的学科、技术优势及中药龙头企业的研发能力优势,重点发展青蒿素及其复方系列、华佗再造丸二次开发、口康凝胶、健行颗粒、复方牛黄、化橘红、紫杉醇复方、银杏内酯单体注射剂等中药产品,以及治疗糖尿病等重大代谢性疾病中药新药、治疗艾滋病等病毒性传染性重大疾病中药新药。

  海洋类中药研究开发项目。以细胞和分子水平筛选模型为主,开展海洋类中药研究,建立高效抗肿瘤、抗心血管病海洋类新药筛选系统,及时追踪和快速鉴定生理活性成分;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建立广东特有海洋中药基因库,筛选出功能基因转入海水养殖生物及微生物中表达,形成海洋生物微量活性物质的规模生产。

  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建设项目。建设集中药工程技术研究所、中试及工程化验车间、产业化示范车间及工程技术培训基地于一体的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名优中成药再研发指导中心项目。选择确有疗效的广东省名优中成药、特产广药作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为手段,对中成药品种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以获得更安全、更有效、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名牌产品。

  现代中药新药筛选与研发工程中心项目。重点支持研究开发对防治重大和疑难疾病药理清楚、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生产工艺先进、质量稳定可控、具有明显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中药新药,支持中药标准化相关重大技术支撑条件建设。

  中药低温浓缩技术与机械装备工程中心项目。运用集成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膜分离技术,对常用中药进行提取、分离、浓缩系统研究,获得标准提取物,并建立其标准体系。运用集成技术开发若干个中成药新品种和二次开发品种。

  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产业化示范项目。推广化州绿色生命公司化橘红规范化种植基地的经验,建设青蒿、化橘红、五指毛桃、红豆杉、沉香、西江桂、黄栀子、金银花、巴戟天、佛手、何首乌、春砂仁、霍香、穿心莲、蔓荆子、檀香、白木香、枣皮、黎枣、贝母、太子参、元胡、菊花、厚朴、枳壳等名药种植基地;开展南药、广东特产药材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需求信息、市场变化研究,建立GAP动态管理数据库,为广东省GAP产业化基地建设提供服务。按照国家GMP改造建设中药饮片加工示范项目和超微粉生产项目。

  现代中药物流平台建设项目。在广州建设药物和医药器材年吞吐量150万吨的国际医药港;在从化、高要建设集研发、科技成果交流、中药规范化种植、中医药文化和中药交易于一体的现代化的华南国际中医药港;在中山建设集中药新药研发、产业化、物流与信息服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华南现代中药城;在惠州建设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加工、研究、流通于一体的现代化中药城(罗浮药谷)。

  (三)名医名校工程(共4类项目)。

  中医名医“薪传工程”项目。以省中医院为依托,重点建设中医科学研修院,充分利用广东省良好的中医基础,汇聚全国著名中医大师名家,吸引全国立志献身中医药事业的优秀人才,系统整理和研究名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把研修院建成培养中医名医的摇篮。建设名老中医工作室,构建开放式中医师承教育示范基地。建立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文献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

  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为依托,整合现有教学资源,建设国内一流、在国际上具有较高声誉的中医中药专业,重点加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药学和针灸推拿学等学科建设。

  中医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项目。以广东化工制药职业技术学院为培养基地,建立实习、实训网络,培养一批中成药制造业、中药种植、中药销售、中药物流等领域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利用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等院校的多学科办学优势,为中医药企业培养熟悉国际贸易、国际药品注册、国际专利注册业务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十百千万”人才培养项目。由省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牵头,以省内有关高校为依托,培养造就10名中医药领域领军人才、100名中医优秀临床人才、1000名市级中医院骨干、10000名基层中医骨干。

  (四)技术创新工程(共14类项目)。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加强情志致病机理及防治应用基础研究,建立情志致病的中医证候诊断依据,开发用于防治情志疾病的中药新品种;加强证候客观化研究,探索中医证候形成的整体及细胞分子生物学机理,构建中医证候与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开展加强方剂及药性理论研究,探索方剂药效发挥、药物代谢、毒理等的证治规律,为创新中药的开发奠定坚实基础。加强中医脉象系统工程、中医术语规范化及国际化表述标准、脾与四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等研究。

  中医证候生物芯片与计算机模式识别研究项目。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为基础,从临床研究入手,通过2-3个示范性中医证候的研究,创建证候生物芯片与计算机模式识别技术结合的研究平台,应用于证候科学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方证相关性及疗效机理研究、中药新药开发、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等。

  亚健康中医药疗法研究开发项目。充分发掘中医学“治未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优化中医调神、调身方法(包括心理疗法、针灸、按摩、理疗、康复、香薰、音乐疗法等)和综合序贯疗法。

  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项目。针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艾滋病、肝炎、人禽流感、非典型肺炎、肿瘤、髋关节病、心血管病等重大疾病、疑难病和病毒性传染病开展中医药的防治研究,整合中医药科研、临床技术力量,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开展临床协作攻关,建立技术规范和诊疗方案,提高中医药的防病治病能力。

  南药抗逆关键技术项目。建设全国第一个南药植物抗逆境生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研究南药植物的抗逆机理,阐明南药植物次生代谢途径及中药有效活性物质积累规律,培育抗病虫害、抗污染、抗旱、抗热、抗寒等抗逆境南药品种。

  特产药材规范种植技术研发项目。依托省中药研究所,联合省内中药材种植技术领域的专家,建设广东省特产药材规范种植技术研发中心。重点解决种质退化、病虫害防治、农药污染等技术难题,为广东省特产药材种植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中药生物工程技术创新平台项目。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培育高产无毒天然药效成份中药资源,重建中药活性成分生物合成新途径,将国内外优特药用植物改造成为广东新南药。进一步阐明部分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疾病的治疗用中药或复方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

  中药制剂新技术与辅料研究开发项目。开展中药制剂新技术研究和新型药用辅料的研究开发。建设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平台、中药新制剂新剂型研究平台、中药质量控制药理药效评价平台。

  临床中药学研究及疗效评价项目。发挥暨南大学学科优势,探索中药用药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安全性,拓展药物生物利用度及药效和毒副作用监控等新领域。针对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关键环节,以具有优势的中医药疾病治疗项目为载体,开展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创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建立有关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操作规程;搭建临床疗效评价信息平台;开展中风中西医结合“医院—社区”一体化康复方案多中心研究;开发既符合国际要求又体现中药临床研究特色的数据管理软件系统。

  新药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及临床前评价项目。探索中药药代动力学规律,规范中药临床试验流程,提高中药研发水平,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中药临床研究技术平台。建设实验动物中心,建立与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配套的各种功能的实验室,组织人员培训并制订标准作业程序(SOP)及管理规程。

  中医药信息化服务网络项目。利用卫星数据广播技术,构建覆盖广东省中医药行业的数字视频专业功能平台,使中医药信息传输和管理、学术交流、远程教育、科普宣传等实现数字化。建立高速中药信息网格计算平台,开发中药研发信息数据库,开展中药研发信息数据挖掘的算法研究及算法实现,开展中药研发信息的多层次服务。建立中医药文献信息保障中心,面向广东省提供中医药文献和数字化文献资源服务。

  中药质量控制和再评价技术平台项目。以药品检验机构为基础,运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和技术,建立中药质量标准研究体系和质量控制检测体系,为中药材种植、经营,中药生产、研发、流通,中医药进出口贸易提供及时、全面、准确、公正的检测服务。加强对中药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以及毒性成分等项目的检测。建设中药不良反应数据库和中药不良反应机制研究室,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中药质量和合理使用水平。

  中医药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研究项目。建立广东省中医药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研究中心,开展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推动建立广东省中医药特别是南药饮片标准化体系,为广东省中医药行业提供信息服务、业务咨询,建立中医药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设项目。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牵头,利用现有资源,对华南地区3000多种药用植物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收集及品质研究,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室内低温及超低温保存,建立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种质资源保存体系,研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为华南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改良与创新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结合南药GAP基地的建设和相关中成药品种的研究开发,综合应用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建立能够反映中药多成分特征的南药质量评价标准化体系,加强中药材及天然药物的质量控制,从源头上保证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华南药用植物进行“有价值目的基因的筛选”、“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等综合开发利用。

  (五)中医药文化工程(共3类项目)。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项目。在广州大学城建设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实现医、药、针灸等科技内涵与历史、文化、民俗的有机结合,成为向海内外公众展览、宣传中医药科技文化和对青少年开展中医药科普教育的综合性场馆。

  岭南中医药文化传播工程中心项目。建立岭南中医药文库、网站及产业化基地,策划出版岭南中医药原典文库、岭南中医药名家文库、中医药科普丛书和面向海外的中华医药丛书。

  “本草园”项目。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已规划的三个山体及大学城的湿地内建设“本草园”,重点种植具有岭南特色的“广药”和“南药”,使之成为药学、植物学等相关专业教学和科研基地。

  上述35类重点建设项目,凡未经审批(或核准、备案)的,以及尚未明确建设主体的,均须按规定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办理有关建设手续。